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走近“喜马拉雅的孩子”

2013年10月30日08:19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走近“喜马拉雅的孩子”

职业:资深登山户外媒体人士

  爱好:以人文视角观看登山运动

  “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并未显现出不可一世的高傲,恰恰相反,她像慈母孕育独子一般,无私地哺育着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乃至以其为源头的更辽阔的天地。面对珠穆朗玛,她赠予我的珍贵礼物是爱与智慧的缘起。”

  今年是人类登顶珠峰60周年,在海拔5150米的珠峰大本营,天气晴好时,可以随时仰望世界巅峰的地方,蒋玲写下这样的句子。

  喜马拉雅守护者

  作为一位资深的登山户外媒体人士,蒋玲曾是多家户外媒体的编辑、记者。她曾报道全国首期高山技能培训并随队受训;随队采访并登顶四座雪山;两次徒步墨脱;徒步世界第十高峰安那普尔那峰大环线。多年来,她的足迹深入西藏、云南、四川和青海藏区,结交了多位藏族登山友人及藏文化学者,擅以人文视角观看登山运动。

  近年来,她把视线聚焦于一个特殊的群体,她称他们为“喜马拉雅守护者”,有时候有叫他们为“喜马拉雅的孩子”,在2008年奥运圣火从珠峰北线登顶的时候,他们名满天下,不过随后又渐渐淡出大众的视野,回归于他们绝不平凡的工作。他们是西藏登山学校走出来的老师和学生,绝大部分都是藏族,他们是攀登珠峰的专家和向导,是很多全世界最顶尖职业登山家的高山协助,他们在珠峰最危险的地带钉铆结绳修登顶之路,在珠峰北线,他们完全取代而且已经超越了业内最有名的高山向导尼泊尔“夏尔巴”人,2000年之后很多在珠峰的摄影摄像资料其实都是他们拍下的,虽然不会署上他们的名字,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

  蒋玲通过与他们的深入接触,近距离观察了解,透过他们的视角,看到了人世间最壮美也最危险的风景……

  登山面前人人平等

  60年前,新西兰登山家希拉里,那个一直自称为“新西兰养蜂人”的人和他的尼泊尔夏尔巴向导丹增诺盖一起从珠穆朗玛峰下来的时候,绝口不提到底是谁第一个登顶。仅有的一张照片是希拉里给丹增诺盖拍的,而后者因为不会使用相机,没有给希拉里留下登顶的任何照片。这种向导和登山客户之间的相互尊敬和深厚友谊,60年来一直被人们传颂。曾登顶多座8000米高山的王石对此深有感触:“登山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并不因为山下的故事更丰富,登顶的故事就更伟大;也不因为登山之前的阅历少,登山所带来的体验就不够虔诚。在山面前,所有人都一样渺小,也一样伟大。”

  珠峰大本营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村”,有来自世界各地肤色不同的登山爱好者。西藏登山学校校长尼玛次仁在今年珠峰业余登山队出发之际,就告诫队员们:“在这里(珠峰大本营)需要的适应时间最长,你们可与外国登山爱好者交流各自不同的文化,是锻炼英语的好机会。适应的时候可以让你们的向导带你们徒步去绒布寺和绒布德寺参观。那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庙,曾是藏传佛教宁玛派修练密宗环境最严酷之地。你们将穿越万年的东绒布冰川,看到大自然这位艺术家雕刻出来的奇形怪状的冰塔林,之后到达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这里将是最考验你们的地方,头疼得让人睡不着觉,但别害怕,只要坚持就会挺过去的。”

  世间绝顶的罕见美景

  而根据职业登山家的描述,登山北坳7028米的一号营地是最能检验一个登山者技术的地方,最陡的地方坡度有60度。“通过这段路你一定要相信自己的脚,力气使在脚上,用力踢冰,不要老指望用手去拉,那样很吃力。不过多上两次北坳适应,胆子自然会变大。另外,从北坳拍珠峰的北壁是最好的角度。”

  7790米的二号营地是攀登珠峰最困难的地方,这里因大而得名“大风口”,即便是最理想的天气状况下,这里的风也不会低于4到5级,所以宿营睡觉会很难受。“晚上出帐篷方便一定要注自己挂上保护,不然很容易掉到山坡下。”

  8300米的三号营地被认为是最让人兴奋的地方,因为这里已是登临峰顶前最后的停留地点,故称之为“突击营地”。尽管蒋玲没有自己到达过这个高度,不过她知道,要在这个营地里多争取时间休息,登山者可以把氧气流量放大点儿,如果能好好睡两个小时,养足精神,冲顶就相对容易了,而且下山时也有充分的体力——其实和一般人的想法相反,下山撤退其实更困难,大多数山难事故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发生。警惕放松、体力不支、情绪难以自控也都是导致危险发生的因素,每一种都曾真真实实夺去过登山者的生命。他们的遗体有些至今仍“滞留”在珠峰登山路线的两边……

  从8300米往下看,是世间绝顶的、少有人亲见的景色,众山一览无余:左侧有7600米的普里峰、7980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7560米的次仁玛峰、7538米的拉布及康峰等;右侧有7500米的章子峰、7080米的拉巴日峰、7770米的珠穆隆索峰,远处还可以看8012米的希夏邦玛峰等等。之前经过的大本营、北坳7790米营地都变得小到看不清楚。而当登临峰顶,那种感觉更加妙不可言,蒋玲看到过不少人登顶的照片和视频,很多人都会情不自禁红了眼眶,留下眼泪。

  最艰难的垃圾清理

  2010年,由企业界的几位著名登山人士发起了名为“零公里行动”的珠峰清扫公益行动。珠峰北坡垃圾清扫主要在7790米到8844米的极高海拔区域进行。坦率地说,在这个高度上制造垃圾也是攀登者的无奈之举,没有几个人有能力将自己在山上消耗的空氧气瓶、帐篷、瓦斯罐,甚至粪便带下来,能活着回到大本营,已经是竭尽全力了,极高海拔的清扫谈何容易。6500米的垃圾可以收集了捆在牦牛背上运回大本营,6500米以上只能由人力背负下来,尤其对于大多数攀登者来说,清理从顶峰到7790米的垃圾不过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善良愿望,很难做到。

  “我们愿意担当清扫志愿者。”毕业于西藏登山学校的职业登山向导和高山协作主动承担了起一项难以完成的艰巨工作。他们登山,不登顶,只是登上去收集风化了的帐篷、睡袋、旧登山绳、空了的氧气罐、瓦斯罐,然后将垃圾装在背包里,装不进去的捆缚在背包外背到6500米,再由牦牛驮下山,在大本营进行垃圾分类后处理。

  据事后统计:此次清扫从当年3月份开始,到5月28日结束,累计进行了三次极高海拔的清扫,第一次清扫高度为6500米,第二次为8300米,第三次主要集中在8700米的高度,并在8844米的珠峰顶开展了清扫完成3.44吨生活垃圾、346个瓦斯罐、0.5吨可回收垃圾、770米攀登用绳等垃圾的清扫、分类和回收利用。

  蒋玲说,西藏登山学校的师生们把分类后有纪念意义的垃圾运回了拉萨,成为在珠峰博物馆玻璃橱柜中的最“美丽”的展品……

  因为山在那里

  ■访谈

  记者:在你的眼里,山是什么?

  蒋玲:“征服自然,征服高峰”的认识时代已经翻页。接下来是一个转而用更多心灵来登山的时代,用更少的装备,用更多的体认、更多的经验和更多的勇气来登山的时代。

  中国有句古语:“仁者爱山”。仁者不但要爱别人,与人为善,而且要与自然和谐相处,爱山水,不要破坏自然环境。仁爱之人像山一样平静、一样稳定,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以爱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样向万物张开双臂,站得高,看得远,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能够长久。

  记者:在你自己数次的雪山攀登中,有过怎样的心灵体认呢?

  蒋玲:在巨大的山体面前,感受到自我的渺小,淡化自我。从征服自然转化为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当你放下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也就容易学会欣赏和尊重。

  雪山的与世隔绝,以及极限的环境如同一面清澈的镜子,照映出我们的各种真实的习性,挑战我们坚韧力的极限。攀登者几乎都有过队友难遇的经历,当死亡格外接近我们的时候,是我们明白“人身无常”的本质的机会。

  攀登的道路是浓缩的人生,我们攀登中更加清醒地认清“自我”将是登山意义的延伸。征服山没意义,征服的是自我,征服我们的烦恼,征服我们的心。

  记者:你会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山?

  蒋玲:智慧、恭敬、平等、感恩……此外,还要怀有保护山、爱护山的态度。

  进入大自然的深处,攀登者除了要无比亲近它,还有责任担当起山区环境保护的卫士,首先做到自身“不留痕迹”,同时把环保的经验传达给初体验山的人们。

  每位登山者都会依着自身天性追求不受拘束的探险历程,这样的态度可能会对山区环境造成伤害。当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登山行列时,所有登山者也就越有义务去降低所造成的影响,尽力去守护他们所行经的荒野山川。唯有如此,每一代的登山者才能继续享有纵情山林的乐趣。

  文/南方日报记者 向杰

  图/受访者提供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