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象报通讯员汪玲玲牛彧文报道 近年来,灰霾污染天气引发公众高度关注,“灰霾是如何形成的?怎样预报灰霾天气以便公众及时应对?”
10月20日,由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主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南京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及江苏、安徽等地气象部门共同参与的“长江三角洲区域霾天气成因和预报技术研究”项目进展中期汇报会在杭州举行。
据悉,该项目启动两年来,在沪、宁、杭等长三角多个城市开展了多次联合强化观测实验,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灰霾历史变化特征以及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研究。其中,杭州、宁波、苏州等地安装了城市尺度的灰霾预报模式,浙江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装了区域尺度的灰霾数值预报模式,目前正处于调试和完善阶段。
下一步,项目组将重点在重霾污染时段开展联合观测,建立长三角地区霾天气历史观测资料数据库,加大科技资源共享力度,进一步提高灰霾预报模式的业务化水平,对灰霾天气未来趋势开展研究。同时与地方环保部门加强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精细化和本地化运用。
(来源:气象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