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

沈阳基层医疗机构彻底告别“以药养医”

记者 何勇

2013年10月26日13:30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真改革,真投入,就会出现真变化,群众就能真受益。

沈阳2009年底启动医疗改革以来,基层医疗战线出现“双降两改变”的喜人气象:基本药物采购价格降低。国家基本药物和省增补药品中,有347种药品销售价格下降,平均下降57%;基层门诊患者就医药费,人次均药费下降50%。两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职能由逐利性真正回归到公益性;基层医务人员服务模式由原来看病为挣钱转变为如何提供优质服务。

沈阳新民市大民屯镇小民屯村62岁的王顺学患有脑血栓,是个常年看病的“老病号”。“每次看病开点小药就十几元钱。这两年明显药价低了,看病便宜了,医生服务好了。!”几年前,新民的乡镇卫生院普遍生存艰难,医务人员收入不到一千元元。为增加收入,卫生院药品加成高达70%,医生滥用大处方普遍。药价高、技术弱,服务差,农民不买账,陷入恶性循环。

王顺学老人的感受道出了沈阳医疗改革以来的深刻变化。2009年底,为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顽疾,沈阳启动医疗改革。省委常委、沈阳市委书记曾维要求,“医改工作力争走在全省前列。”沈阳从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入手,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核心,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在公办基层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分配改革,累计投入医改资金98.7亿元,其中新增医改投入40亿元,改革前8年投入总和。社区等基层医疗机构彻底告别了 “以药养医”,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真正回归公益性。同时,全市146家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补偿制度方面的综合改革,全面配备和使用了307种国家基本药物和212种省增补药物,药品实行省统一采购、统一配送,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

“过去一瓶青霉素50元,现在10多元。以前以药养医,每天患者比医生还少;现在门诊量从改革前的年均不到2万人次上升到一年17万人次。”沈阳和平区北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告诉记者。

医改后,财政补贴大幅增加,医务人员收入不再和药品挂钩,收入猛增,再加上和绩效改革,精气神都变了,服务自然提升。”沈阳市铁西区中心医院院长郭颖感慨,“改革后,基层医务工作人员收入翻番,而且和看病的收入脱钩,开大处方、开高价药、抗生素过度使用等不合理用药现象有效缓解。

4年医改,群众就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沈阳加大医疗卫生设施改革投入力度,城乡医疗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观。4年来,用于医疗设备条件改善投入13.8亿元;按照区域布局,投入3.6亿元改建了3个区域医疗中心,新增床位1200张。改扩建市精神卫生中心、市结核病院、市儿童医院等一批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将市血液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所等进行了资源整合,启动建设市公共卫生中心。

医改以来,沈阳以特殊人群为重点,实现全民医保。首先加大财政补助力度,将低保、五保、重度残疾人和重点优抚对象全部纳入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参保范围,并实行个人缴费部分完全由财政补助,解决特殊困难人群医疗保障问题。对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破产、困难国有、集体企业退休人员采取单位缴费与退休人员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脱钩的方式,为近18万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建立了个人账户,年划拨个人账户资金超过亿元,将以往“保大病”的医保政策过渡为“门诊大病兼顾”,解决了这部分群众的医保问题。

截至2012年底,全民基本医保制度框架初步形成,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参保率分别达到96%、93%、99%。在扩面基础上,医疗保障水平和能力大幅提高。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人均补助标准从145元提高到280元,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达到人均200元;城镇职工、城镇居民、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5%、70%、70%;职工医保、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达到40万元和18万元。

小病到社区医院成为共识。今年前6个月,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总门诊人次超过259万,比去年同期又增加25%左右。

联系本文记者

何 勇
[留言][博客][微博]
分享到:
(责编:刘军涛)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