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勇冠三军平叛匪 何家鼓乐遗千年

2013年10月25日09:09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勇冠三军平叛匪 何家鼓乐遗千年

  唐代京畿地区置有十六卫,其中有左右千牛卫。千牛,刀名;千牛卫,指手持千牛刀兵器的宫廷近卫军。千牛卫置上将军一人,官阶从二品。唐代阳山县就出了一位叫何昌期的千牛卫上将军。

  将门之后 膂力过人

  阳山何氏是浈阳(今英德市)何氏的分支,始迁于晋代,至何昌期已历23代。何昌期的祖父何言,字由衷,号子宜,为唐高宗时新州(治今广东新兴县)云浮镇将。据传他上任伊始,即单骑巡视溪峒,体察民情,宣布政令。发现峒民絮藤额过重,即上奏请求减轻,得到批准。由是峒民悦服,无生窃叛。卒于任上。峒民哭声震野,立庙塑像祀之。父何徽,字子弘,号德音,袭父职镇守云浮,与峒民相处融洽。及老,请以弟代守,朝廷准奏。告老还乡之日,峒首以小鹿百头、絮藤数车相赠,徽婉言谢绝。叔何攸,字子行,继任云浮镇将,发扬父、兄宽严相济行政作风,与峒民保持和睦相处关系。后举家移居新州,开枝散叶,另立新族。

  何昌期,字伯泰,号阳岩,生而悟敏,少通《礼》、《春秋》诸经。且从小膂力过人,曾双手制服奔牛,为同龄人折服;稍长,能挽二石弓。常随父游,一日与峒民出猎,独操弓射死双虎,是以扬名。

  应募平叛 勇冠三军

  天宝十四年(755),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叛乱,起兵15万攻唐,很快攻占了洛阳,与唐军相峙于潼关。朝野大为震动。唐朝廷下诏征募各地武勇参与平叛。何昌期与同里人李玉硅一同应募。郡守试其武艺,张弓跑跳均过人一等,遂选送到平叛主将郭子仪帐下,授予裨将。安禄山派其干将高秀岩为大同军使,率部阻击部子仪朔方军。何昌期见高部到来,谓左右说:“高秀岩骁勇有谋,既布成阵势,难以取胜,不如乘其不备而击之,其势可破也。若秀岩被擒,则安禄山失臂,可制矣。”众将从之。何昌期身先士卒,大呼向前,箭射高秀岩左目,贼兵大乱。诸将为何昌期的果断勇猛所激励,亦踊跃争先,奋勇杀敌。由是,一举打败高秀岩叛军,灭其锐气。安禄山的破灭,亦以高秀岩的战败为转折点。

  何昌期凭着忠义气节和骁勇精神,在对阵中脱颖而出,勇冠三军,成了朔方军英勇杀敌的偶像,军中敬称他为“何十万”,誉其武勇可敌十万兵丁。有司奏其功,皇帝大加奖赏。累迁千牛卫上将军、侍中太保,封宁国伯。

  组建乐队 遗泽千年

  西安城南长安县有座叫何家营的村庄,据传曾是当年何昌期的府第和所部驻扎的营地。将军晚年喜欢音乐,乃在府第组织鼓乐社演奏当时流行的乐曲,军务之暇,陶醉于乐曲声中。将军告老还乡后,他的部分子孙和当年跟随他从军的族人便定居于何家营。唐乐演奏技艺在何家营何氏后裔中世代相传,成为该族的一种生活习俗。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没想到当年何昌期这点雅兴到现在竟演进为驰名中外的长安何家营鼓乐。

  何家营鼓乐社保留百余首古曲。其中有唐宋大曲《小梁州》、《后庭花》、《游声》等;唐宋杂曲《料峭》、《南浦春》等。此外,还有多种多样的民间小调。演奏乐器以鼓、锣、铙、钹、木鱼、水铃、去锣、方匣子为主,加以笛、笙、管等吹奏乐器。演奏形式分行乐和坐乐两大类。

  1981年,何家营鼓乐社与日本奈良市雅乐团在长安同台演出。音韵清雅的何家营鼓乐使日本人大为震惊。此次演出,使得何家营鼓乐影响走出了国界,成为蜚声中外的一支民间乐队。何家营现有1000多何姓人,故老相传,后裔均知他们的根在广东阳山。2012年10月,该村派出20多位代表南下阳山寻根,受到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

  告老还乡 建祠修谱

  何昌期事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主共30多年,贞元初,他已年迈,乃告老还乡。诏封侍中太保、宁国伯,又特诏拨阳山公田300亩,永为家产,并令有司营建府第供其养老。

  何昌期回阳山后,首建何氏大宗祠,将御赐公田300亩作为祭典经费,每年春秋两祭。同时,又会修族谱,通记33代宗祧,自得姓于庐江,分派桂阳、浈阳、阳山族氏,集而课献者共6000余人。在这次修谱中,订正族约30余款,鞭策何氏家族子孙发扬光大祖业。

  贞元九年(793),何昌期病逝于故里,敕赐光禄勋、上柱国,葬于阳山七拱桥山。明广信卫指挥使平寇过七拱桥山时,曾趋墓观瞻并题诗曰:

  乘凤不见通儒俗,吊占空存太保坟。

  飞鼓往来传虎析,宝泉阁闾透龙滨。

  云浮猎后蛮烟净,雪朔徵余帝里新。

  壮烈未消寒夜月,郁崖常若拥千军。

  罗耀辉

  双手伏牛

  ■人物故事

  一日何昌期随父围猎,忽有猛虎蹿出,众人惊恐,却见昌期力贯双臂,挽弓射杀之。

  据《何氏源流》记载,何昌期的祖父何言,字子宜,为唐朝广东云浮镇将;父亲何徽,字子弘,继承父业镇守云浮。

  少年时的何昌期长得魁伟硕健,有神勇,力大过人。他天性好动,家旁有一古树,离地数米高的树干上有一碗口大的洞,何昌期便常常手执小石头射之,以此练眼力和手法。初时百发难一中,后来十中其九,射艺日趋精湛。

  一天,何昌期跟随父亲去围猎。进入深山老林,才打了几只野兔,忽然林中寂静,却见一只猛虎从荆棘中跃出,一声虎啸,一众人惊恐不已,吓得马仰人翻。此时却见少年何昌期力贯双臂,搭箭挽弓射杀之。

  后来何昌期随父亲迁徙阳山铜台(今七拱镇)。当地传说,一年春社训牛,一条大水牛受惊狂奔,乡亲们个个束手无策,纷纷躲开。年方16岁的何昌期见状,不顾危险飞奔过去,一手操住牛绳不放,几经角力,奔牛竟被拉住。

  受惊的水牛见无法动身,头一低,便欲以牛角为器冲向何昌期。眼疾手快的何昌期不待水牛冲来,便一个箭步上前,双手掣住牛角,硬生生将此犟牛制服。如此神举,让众人对何昌期的天生神力佩服万分。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