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在中国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国茶的历史源远流长,且茶类品种繁多。品茶,是中国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或独自一人、或约三五好友聚会,茶都不可或缺。品茶是一种心境,一种韵味,也是一种修炼。在茶味悠扬中,不仅品尝出茶叶本身的味道,更是体会茶叶所蕴含的地域文化。
中国茶的特色就在于品种繁多。我们喝过铁观音的醇厚,品过龙井的香郁,尝过普洱的陈韵,也领略过银针白毫的甘醇,品味过碧螺春的清甜。然而,还有一些鲜为人知的茶叶品种虽未被大多数人认识,却别具一番风味,品质不凡,却“犹在深闺人未识”。它们也有着自己的历史,它们背后也承载着一段段茶文化故事。
这里就介绍几种命名独特,字带动物的茶叶品种。虫屎茶,这个略显俗气的名字不能掩盖它本身的魅力。白鸡冠,名气虽不及大红袍,却与其同为武四大名丛,是武夷山唯一的“道茶”。猴魁,系出名门,产自云雾缭绕自然环境优越的黄山太平地区,近百年前,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雀舌,从名字当中似乎就能感受到这种茶的灵动。
虫屎茶:似茶非茶
猫屎咖啡世界闻名,而中国的虫屎茶与猫屎咖啡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制作的角度来讲,虫屎茶可以说是似茶非茶,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此茶装笼内,蛀虫也,取其屎用。”到了清朝乾隆年间,虫屎茶成为了朝廷贡茶。
虫屎茶主要产于广西、湖南和贵州,以广西桂林和湖南城步县的较为出名。虽同为虫屎茶,但不同地区的做法略有不同。在湘西地区,谷雨前后,人们将采回的茶叶在沸水里烫过,捞起晾至约八成干。然后在一种特制的竹编茶篓底部垫上一层干芭蕉叶,把茶叶层层铺放在内,每铺放五寸厚左右,就均匀洒一层米汤水。然后将装满茶叶的茶篓,放置阁楼上发酵,大约两个月后,茶叶里就自然生长出一种当地人称为“茶虫”的乌黑发亮的小圆虫。茶虫以茶叶为食,待茶叶吃尽时,茶虫变成虫蛹,继而化为虫蛾飞走。人们用竹筛筛去茶虫吃剩的残叶枝梗,剩下的便是茶虫排泄的粪便,晒干即为虫屎茶。
而在广西桂林,虫屎茶制作初期还要加入大白槲和换香树的嫩叶,以及一种有香味的野生藤。但在发酵时不浇米汤水,让它自然发酵。而最后经过晒干的虫屎茶还会加入适当比例的蜂蜜与茶叶炒干。
品评:实在的名字真真辜负了它颇有深度层次的口感。虫屎茶汤色乌深,清香宜人,沁人心肺,味浓略显甜,口味醇厚,饮之令人心旷神怡。闲暇时,品一杯虫屎茶,体味一番似茶非茶的味道,感受湘桂黔独特的风俗文化。醇厚的口感,让人彷佛置身于湘桂黔的山间,那里林木葱郁,阳光透过层层的树叶,斑驳陆离;那里溪涧环绕,云雾氤氲。这虫与茶奇妙的结合,不仅带来特别的体验,也在述说着那里自然生命的奇妙。
白鸡冠:仙风道骨
在武夷山,如果有茶友邀你到茶庄“煮鸡汤喝”,你可别太惊奇,也别想着真的能喝上鲜美的鸡汤。因为,此鸡汤非彼鸡汤,实乃武夷四大名枞之一的白鸡冠。之所以有煮鸡汤一说,是因为这种茶的喝法与现今流行的盖碗冲泡不同,需要的是文火加煮,才能体现其真味。
白鸡冠作为武夷岩茶四大名枞(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之一,因产量稀少,一直被蒙上一层“犹在深闺人未识”的神秘面纱。白鸡冠原产于武夷山大王峰下止止庵道观白蛇洞,相传是宋代著名道教大师武夷山止止庵道观住持白玉蟾发现并培育的茶种。其树势不大,枝干坚实,分枝颇多,生长旺盛。叶色淡绿,幼叶薄绵如绸,树梢顶芽微黄且弯垂,茸毫显露似鸡冠,故得雅名。其干茶有淡淡的玉米清甜味,条索较紧结,一部分是黄绿色,一部分嫩得呈砂绿,可以见到红点。香高,回味极长。
白鸡冠主要作为该庵道士静坐修道的辅助调气养生茶饮,相对于武夷山天心寺发源的“佛茶”——大红袍,白鸡冠是武夷山唯一的“道茶”, 因此也透露着淡淡的仙风道骨。武夷山在道家眼里是三十六洞天的第十六洞天,白鸡冠正是以其独特的调气养生功效成就了第十六洞天“道茶”之尊的地位,从而登上四大名丛的金榜。因为它的叶齿形似鸡冠,又为白玉蟾所创,故名“白鸡冠”。
我们知道武夷岩茶一般分为岩茶与洲茶,生长在在山上为岩茶,品质比较好;在山麓的为洲茶,品质相对差一些,在岩茶中最上等的当然是名岩名丛,又以传统四大名丛“大红袍、白鸡冠、铁罗汉、水金龟”最为名贵。在四大名丛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然是大红袍,其实白鸡冠的诞生早于大红袍,它的品质也堪与大红袍相媲美,白鸡冠最大的特点就品种特征就是叶白,清大才子袁枚认为武夷山顶上之茶“以冲开色白者为上”。
品评:白鸡冠茶汤的汤色橙黄明亮,总的来说符合甘、醇、鲜、滑的特点:甘是指入口的口感,只要是好岩茶,入口就有一种甜滋滋,凉沁沁的味道;醇是指茶味的浓淡和茶汤的厚薄;鲜是指茶汤清新,鲜美,如同鸡汤一般,造成这种鲜感的原因是氨基酸含量是一般绿茶的一倍以上;滑是相对于涩而言的,茶汤入口后,舌尖有茶的感觉,再进入以后,舌头的后半部分好像已经失去了知觉,不用吞咽,茶汤已经“滑”进或者“化”进喉咙和肚子,一般来说所有的好茶入口都很顺滑。
猴魁:茶中之魁
安徽黄山,作为中国名山之一,有着“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在这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黄山中,出产一种特色名茶,也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这就是猴魁。猴魁创制于清光绪年间,主要产于安徽太平县太平湖畔猴坑一带。猴魁是尖茶中最好的一种,茶芽挺直,肥壮细嫩,外形魁伟,色泽苍绿,全身毫白。猴魁因其独特的韵味而出名,1915年,太平猴魁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质奖章。
猴魁的名字来源于黄山当地的一个传说。一天,一位名叫王魁的山民去采茶,忽然闻到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细细寻觅后发现在突兀峻岭的石缝间,长着几丛嫩绿的野茶。无奈无路可循,王魁只得怏怏离去。但他始终忘不了那缕缕清香。后来,王魁训练了几只猴子,每到采茶季节,他就给猴子套上布套,让猴子去攀岩采摘。人们品尝了这种茶叶后称其为“茶中之魁”,又因为这种茶叶是猴子采来的,于是将这种茶取名为“猴魁”。
品评:猴魁的茶质别具一格,有着独特的韵味。取些猴魁入杯冲泡,在沸水的浸泡下,芽叶徐徐展开,舒放成朵,两叶抱一芽,或悬或沉,犹如黄山缭绕的云雾,时聚时散。待杯中香气袭来,闭上眼,感受着这带有淡淡兰香的气味,仿佛置身于黄山云雾中。饮一口猴魁,清甜划过舌尖。
雀舌:久久回甘
想必看过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的人都会对电影里贡茶“雀舌”作为蛊毒下毒工具的情节印象深刻,很多人因此也对“雀舌”产生了兴趣。在电影里,作为下蛊工具的雀舌,是剧中的一条线索,使得电影剧情更加扑朔迷离。一向低调的雀舌在电影上映后被人们所认识,对于这种茶叶,很多人未知其形,更不知其味。
刘禹锡的诗有“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这里提到雀舌就是雀舌茶,唐朝时期雀舌就已经流行于士大夫和贵族中。雀舌主要产于贵州、四川、浙江和江苏,最稀有的当属贵州雀舌,产于贵州北部的万里茶海茶园,贵州雀舌亦在明清时期成为朝廷贡茶。
雀舌得其名因其形似鸟雀的舌,扁平挺直微小。雀舌色泽绿润,香气清幽,汤色明亮,叶底嫩匀成朵。口感初尝略苦涩,而后醇厚甘甜,好似淡淡花香缠绕,绵绵若存。在数次冲泡后,雀舌香味犹存,久久挥之不去,口感清淡柔和。
电影《狄仁杰之神都龙王》里,雀舌与夺人性命的蛊毒联系在一起,让人畏而远之。而现实中,雀舌却是稀有品种。其形、色、味,给人全然不同的感受,亦静亦动。泡一壶雀舌,叶片在杯中轻轻荡漾,似少女亭亭玉立,随后香味扑鼻而来,似春风温柔拂面。
品评:泡开后,一芽两片,页瓣相互挟裹,只得小指第一节一半的长度,比龙井要短小、精致,保留自然形状,未压扁。茶汤为黄绿色,香气较淡,入口味略重,稍后齿颊却留有余甘。这种雀舌耐冲泡。
白毛猴:高山佳茗
提到福建名茶,人们第一反应大抵是安溪铁观音。而福建政和县出产的另一种茶在历史上也颇有名气——这就是白毛猴。也许是安溪铁观音太过耀眼夺目,抑或是白毛猴过于低调,二者虽同属于乌龙茶类,白毛猴却被人们所忽视,但其也有过光辉的历史,清光绪年间,白毛猴因其既保健又能治病的特殊功效远销台湾、日本、东南亚,并风靡欧美。
白毛猴原产于福建政和县,当地又称“白猴”。白毛猴外形粗壮卷曲,白毫显现,犹如毛猴静伏,因此得名“白毛猴”。以“猴”命名,也给茶叶增加了一分灵气。
白毛猴中以安溪金谷镇金山村石竹岩的白毛猴品质最优。据说,石竹山海拔有700多米,所谓高山出好茶,这样的海拔正好为茶树提供了适宜的光照条件。石竹山的土质多是碎石和砂壤,且山间有潺潺的溪水流过,生长在这里的茶树吸取了土壤中的多种矿物元素,并且获得了溪水的滋润,可谓集天地之精华。所以这里长出的茶叶具有特殊韵味,而茶叶在经过发酵窨制后其品质也是别具一格。
品评:白毛猴滋味甘醇清甜,汤水清绿泛黄,叶底嫩绿、完整、匀净、无杂。休闲之余,品一杯白毛猴,感受大自然之灵动,一种惬意油然而生。其色清新,如漫步在青葱密林中;其香淡雅,如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其味甘甜,如嬉戏在山涧清泉中。心情,在此时已无杂乱;心境,在此刻已变得恬淡、开阔。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实习生 黄晶晶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