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一位传奇女子的奋斗人生

2013年10月25日08:57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一位传奇女子的奋斗人生

  她是曾经的北京体操队成员,当年的全国体操全能冠军,全国花样游泳女子单人冠军。

  她是曾经的香港武打新星。上世纪90年代初,她跟胡慧中、杨紫琼等人有过不少合作,片酬达到30万港币,与万梓良合作的《火凤凰》让其声名鹊起。

  她是当今好莱坞第一位中国制片人。跟小罗伯特·唐尼打造了《钢铁侠3》,跟克里斯托弗·诺兰和强尼·德普合作了《超验骇客》,并且给中国引进了《暮色》、《神秘代码》、《整编特工》、《生化危机:战神再生》、《赤焰战场》等电影。

  她也是如今国内炙手可热的电影投资人。《建国大业》、《杜拉拉升职记》、《无人区》等电影都是她在幕后操作。

  她叫吴冰。是DMG国际传媒集团总裁。坐拥纽约、洛杉矶、柏林、北京、上海、香港、成都、长春、杭州三国九个分公司,旗下拥有500多名员工,是中国广告界为数不多的、资产过亿的女强人。

  关键词 坚韧

  每天训练12小时,造就两个全国冠军

  吴冰说,自己能走到今天这一步,与小时候被送进体校有着很大的关系。因为运动员“训练的就是你的坚忍不拔,尤其是我进体校时还是上世纪70年代,讲究的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不过,吴冰天生就是意志力很强的那种人。“我五岁时就被送进体校了。那么小谁知道什么荣誉之类的啊。去的时候老师要求考试,几十个人在那里跑圈,老师也不喊停,很多孩子当时跑着跑着就不知道干什么去了,最后就剩我一个了。结果就这么被体操队选中了。”

  所以,从那时开始,吴冰就开始了自己的“苦难”生涯。每天早晨6点就开始训练直到晚上睡觉,每天至少训练12个小时,全是练体能。“那时候太小了,连自己洗澡都不会的。而且一天的训练强度有多大啊,经常回来之后根本连力气都没有了,手上还有滑石粉,人就睡着了。根本没什么周末啊,休息啊,之类的。就这么在那个体校练了12年。”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吴冰还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在她13岁的时候,就获得了全国体操女子全能冠军。而在她17岁的时候,北京开始组建女子花样游泳队。由于有着深厚的体操功底,吴冰又一次入围。从杠上到水下,从刚劲到柔劲,“也没什么不适应的,不就是训练么。在我看来,训练就是训练,差不多的。”努力了三年,她又获得了花样游泳的全国冠军。

  按照这条路走下去,吴冰的结果很可能是进入国家队,然后参加奥运会,退役,当教练或者改行。但是,吴冰却在1985年,正当一个运动员的黄金年龄时就选择了退役读书。“主要是我父亲,他是浙江人。他的很多眼光,包括商业眼光都挺超前的。我这一路走到现在,要不是他总在关键时刻给我意见,很可能我就不是现在的我了。在我练着花样游泳的时候,他就问我,你觉得这样下去,你再多拿几个冠军,又能怎样呢?对你这辈子还有多大意义呢?然后我想明白了。刚好那时很多大学对于体育冠军都还有保送的名额,于是我就退役读书去了,而且,从1985年时有了新规定,就算你退役当教练,也要有大学文凭。”

  有意思的是,读了几年书,吴冰却又选择了出国,在墨尔本和纽约先后当了3年的体操教练。然而,在1991年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又变成了娱乐明星。“1991年的时候,成龙在拍一个叫《舞台姐妹》的电影,需要一个会翻跟头的女孩子。当年香港的武打女星非常少,刚好杨紫琼又去结婚了。于是有人介绍我过去试试,然后我就开始了在香港的‘影星’生涯。一开始当然也是很惨的,经常被胡慧中他们打得一塌糊涂。但体操底子毕竟在那里,做一些动作还是比较容易上手的。那个时候,香港电影也比较多,最多的时候,同时有三部戏等我开工。第一部拍完了,片场门口就有下一个剧组的车,直接等着把我拉去另一个片场。连睡觉都只能在片场,我基本上都睡在那里了,弄张椅子往那里一躺,就睡过去了。三年不到,拍了15部电影和电视剧。现在看起来最有名的,还是当时和万梓良合拍的《火凤凰》。我还挺得意的,当时很多媒体说,又一个大陆武打女星登陆香港了。片酬也涨了不少,在那时候,每部戏能拿差不多30万港币。从当时的投资来看,已经不少了。不过有一次跟我爹通电话,他又问我,你觉得自己这样能打多久?于是我又开始思考,觉得演员这个职业也还是被动,所以,我又一次选择了转行,回国做广告。于是一路就走到今天。”

  关键词 幸运

  “一根筋”也能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吴冰说,她的成功其实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幸运”。她觉得自己就是个一根筋的人。“我觉得,我这辈子经常就是‘想什么来什么’,只要我的信念到了那里,事情还真就能成功。或许这是幸运,或许也是上天真就照顾我这种一根筋的人。”关于这一点,她同样有一个故事跟我们分享:

  那是上世纪90年代末吧,我们的广告公司刚起步。大家都知道,一个公司刚开始创业时,会遇到很大的压力。要想把企业做大,就得找到足够的资金去滚雪球。而我们那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多拍广告,并且尽快回收资金。那个时候,也没有像现在这么职责分明,很多事情,我都得亲力亲为。所以,现在我当制片人,很多人以为我没经验,但很多事情那个时候就已经经历实践过了。

  有一次,我们在北京拍一个啤酒广告。如果那个广告拍不下来,我们就没有流动资金了。那个牌子现在还记得,鹰牌。当时我们设计的广告内容是,一个人开着一辆豪华跑车在北京三环那里走过,天上飞过去一只鹰。当然,这种广告现在不太可能有了,开车不能喝酒了。当时我们找的是耿乐来演,那时候他还是个学生。导演就是我们DMG的三巨头之一丹·密茨。上世纪90年代中的时候,北京并没有现在这么豪华,那时根本找不到跑车。当时我作为那个广告的制片人,把全北京都找遍了,最后终于找到一个浙江人,软磨硬泡,把他的一辆跑车借了出来。直接开到了希尔顿楼下,要在那里拍。当时已经是晚上11点多了。那时候的人也真容易说话,我把人家门都堵上了,也没人来找我收钱。结果一切都准备好了,我们那个客户过来看了一眼,就对丹·密茨开始嘀咕。然后丹过来告诉我,客户说了,不要你这辆跑车,太小了,而且你这车是蓝色的,他想要红色的……

  那时候深更半夜的,我上哪儿去找一辆红色跑车啊?我当时脑子都懵了,只是机械地对他说,好,我知道了,明白了。然后就从酒店出来,就漫无目的地往前走。不知道怎么就走到对面长城饭店楼下了。当时我脑子里就一个想法:找车,红色的,跑车……然后就发现还真有那么一辆红色敞篷跑车从我眼前出现了。我问保安,这跑车谁的?保安指指里面说,老板的。然后我就进去了——那地方是天上人间。我那时候根本不知道那是个什么地方,进去之后更蒙了,这都什么地方啊,小姑娘一个比一个漂亮。里面的人也纳闷,怎么来了这么个二百五的娘们啊,进来还左看右看的。就有人来问我,你干嘛的?我说找你们老板。对方打量我半天,找老板干嘛?我说,我想让他帮我一个忙。结果他们还真去把老板叫来了,然后我就直愣愣地告诉他,我想借你的跑车,就在对面拍一个广告。结果老板还真就答应了,伸手把旁边一个保镖召过来了,跟他说,去,给小姐把车开过去……然后我屁颠屁颠地就跟着保镖回去了,当时全剧组的人都晕了,都觉得我太神了。但我当时真的啥都不懂,也没给钱,甚至连烟都没给人家保镖一根。

  关键词 机遇

  把好的想法融合到一起

  就成了我们的机会

  不得不说,吴冰这辈子进入每个行业的时候,都算得上是恰到好处。当她练体操开始出成绩的时候,中国开始了奥运会的征程,大众对于体育的热情也开始高涨;当她选择退役读书,以及出国当教练的时候,中国体操教练因为李宁的成功在全世界开始“炙手可热”。而当她开始投身香港电影的时候,又恰好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刻;转回大陆做广告这十几年,又赶上了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时段;甚至2009年开始投资做电影,也刚好是中国电影蓬勃兴起的时期。

  关于机遇的把握,吴冰说,那是部分靠直觉,部分靠经验。“做广告生意也做了十几年,期间很多案例,很多事情都可以当成是一种经验。这种经验对我自己就是一大笔财富。虽然过程往往很艰辛,但成功之后会让你觉得回头一看也不算什么,你有更高的东西去攀登。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来说,什么时候去判断什么事情,这个反应和判断是很必要的。”

  吴冰还有两个合作伙伴,肖文阁和丹·密茨。在世界范围的广告界,他们都算得上是赫赫有名的铁三角。前段时间,陈可辛拍的《中国合伙人》讲述的也是一个铁三角的故事,那么吴冰又是如何处理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

  吴冰说,其实他们的组合,与《中国合伙人》里的感觉有些类似,但又有很大不同。“每个组合都会产生矛盾。而我在我们这三个人里最大的作用,我觉得是充当磨合剂。DMG现在少了我们三个任何一个都不行。丹·密茨在灵感方面无人能及,肖文阁对中国人心态的把握又非常高深,我跟他们谈话,经常会觉得‘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我就没想过呢?’我只能鞭策自己去追他们。他们俩的脑子都太快了。但我也有自己的价值,要不他们为什么要选一个平庸的人进行合作?我的特色,就是可以把这两个人的思维整合起来,并得出一个让他们都能接受的中间的想法。”

  这种“整合能力”最直接的一个体现,就是当DMG2009年开始进军电影界之后,中国电影就出现了一个很特别的名词:整合营销。“做《杜拉拉升职记》的时候,我就提出,是否能把我们原本的广告业务整合到电影当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植入广告,而是进行一些特别的诉求。所以,电影开拍之前我们就去了解了很多客户的诉求,去向一些观众和业内人士了解这部电影的消费定位,完全是按照做广告的方式进行最专业前期调研。这些都是在剧本写作之前完成的。然后根据这些要求,开始编排影片的场景、故事的情节,其实这等于是为我们的客户度身定做一个植入到电影中的广告,比起普通的硬性植入,这样的方式能更好地发挥广告的效果,又不会让观众产生太大的反感。植入并不是一个简单事情,你需要考虑电影消费者的喜好以及客户的诉求。而身在广告业的我们恰恰知道,客户、消费者最想要什么,我们该制作什么样的电影。这是DMG的优势,也是我的优势。”吴冰说。

  所以,徐静蕾的《杜拉拉升职记》虽然拍摄费用耗资数千万,但上映之前就收回了2/3的投资。加上不错的票房,整部电影的投入和产出达到了一个极为惊人的比例,也成了当年的经典电影案例。

(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