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围日见破败。
在翁源县江尾镇,有两座古村落,一为湖心坝客家民居群,其中的长安围、外翰第、大夫第、三门楼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为葸茅岭八卦围,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岁月沧桑,两座古村落的泥砖瓦房倒塌较为严重,尤以八卦围为甚。从2008年开始,翁源对湖心坝客家民居群进行修葺,现对长安围的维修仍在进行中。八卦围因耗资多,翁源县寄望于本月底在韶关举行的世界张氏总会第六届恳亲大会,希望通过招商引资修旧如旧,让八卦围成为弘扬张九龄文化的标志之一。
湖心坝维修5年前已展开
笔者了解到,湖心坝民居群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1449年),是占地约30万平方米的大村落,至今有560多年历史。据统计,湖心坝民居群包括了明清年间先后建设的59座围楼,除27座因年久失修倒塌、拆除或改建外,有32座古建筑仍保持原貌,其中长安围、外翰第、大夫第、三门楼于2010年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次修葺由省拨款维修,总维修金额为634万元。第一期维修资金100万元,主要维修长安围的“永初公祠”,已于今年8月底完成。翁源县博物馆馆长罗胜奇说,“长安围这座古文物占地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6020平方米,大概5年时间维修完。”
在2008年至2009年间,翁源县在有关方面的支持下,已投入90万元对“外翰第”进行了维修。建于清朝年间的外翰第楼,内有防御性碉堡和多间阁楼,40多间房间呈不规则曲尺形,小巷贯穿其中,走进围楼可见房中房、巷中巷的景象。
据了解,湖心坝地势低洼,形形色色的古井比比皆是,古井文化成为一大奇观。
八卦围全倒只是时间问题
在八卦围中央的阴阳交汇中点上,原有一口由开基者开凿的古井,水质清甜爽口,据说供全围近2000人使用数百年而不枯竭。后来在1993年由于一次地震导致的塌方而彻底报废,目前已被泥土乱草所湮没。当地村民告诉笔者,围内房屋基本上已无人居住,倒塌只是时间问题。
据张九龄文化研究会翁源分会会长张国钧介绍,八卦围始建于明朝,至今也有500多年历史,因其围屋按周易阴阳八卦布局建造而称奇,是广东客家围屋中独一无二的“八卦村”,是周易八卦文化和客家文化完美融合的古建筑,四周围墙全用河石、米浆和沙砌成,高达5米,厚约50厘米,雄伟壮观,威势逼人。村中祠堂前端的石柱上有堂联“千秋事业承京地,十策家声继曲江”。据张国钧介绍,这是证明该村是九龄后裔的一个有力证据。
张国钧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围内分8个生产队,属岭南客家第一围。这里曾有房屋1653间,都是以葸茅墩为中心,左右和中后房屋按八卦层层加串,向外伸延,屋形非常怪异,房屋街巷交错,都连接互通,整个围就构成了一张完美的八卦图;围内有街巷99条,大小街巷铺满鹅卵石,纵横交错,扑朔迷离,神秘莫测,这些数不胜数的小径构成了“迷魂阵”,一般人进入仿佛进入迷宫,分不清东南西北。
保护客家古村需要人气
毕业于中山大学历史系的翁源县江尾镇党委书记李金桓对笔者说,镇里一直想修缮传承葸茅岭八卦围、湖心坝客家民居群,并不存在“省文保单位”和“县文保单位”的区别。
李金桓说,古村落聚集“人气”很重要。湖心坝民居群原来的居民大多搬迁进了南塘新村,所以造成许多老房屋没人居住相继倒塌。目前,镇里已专门成立客家群楼管理办公室,在保护的基础上,将加大对湖心坝民居群的宣传包装和文化挖掘力度,改变“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局面。
相对而言,要恢复八卦围的历史原貌绝非易事。李金桓说,八卦围的现状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手心手背都是肉”,希望能够通过提升文保单位级别或发展旅游项目予以改观。
文/图 谷立辉 李宇强 黄薇薇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