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聚焦中国经济改革执行力之一——用行动打破“改革怀疑论”

2013年10月24日10:50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聚焦中国经济改革执行力之一——用行动打破“改革怀疑论”

  新华网北京10月24日电(记者韩墨 金旼旼)随着中国公布第三季度经济成绩单,市场对中国经济“硬着陆”的担心逐渐退去。多数机构和专家相信,中国经济能够实现7.5%的官方增长目标。

  然而进入10月,一种新的论调开始出现。有海外专家提出,新近挂牌的上海自贸区作为新一届政府重要的改革试验田,“负面清单”前期保守,对服务业、文化产业的开放度也不及预期,这似乎表明当前改革落地难、羁绊多,力度趋柔,节奏渐缓。

  《华尔街日报》的文章说,投资者无法确信上海自贸区会否是原来想象中的局势改变者,还是那里只有温和改革,甚至根本没有变化。日本《朝日新闻》评论道,上海自贸区试图在金融和服务等领域放宽管制,可能遭到一些政府部门和大型国企的抵制,能否最终在全国推广尚未可知。

  美国经济学家、“末日博士”鲁比尼认为,中国改革步伐慢于理想水平,中国经济增速到2015年底将降至6%以下。德国经济研究所宏观分析部主任德雷格说,中国改变增长模式面临障碍,决策层希望尽可能无痛的改革,致使中国走出“之”字形路线。北德意志银行经济学家弗雷德里克·孔策提出,中国眼下强劲的增长无法掩盖其固有问题--经济增长仍过于依赖投资和外贸,而不是众所期待的结构性改革。

  如何看待这些质疑之声?一部分当然是对中国的习惯性看衰,但也有不少媒体和学者因关注中国改革进程而发声,言辞不容忽视。正如纽约大学教授拉詹·梅农所言,中国身处“未知水域”,旧有增长模式失去动力,艰难抉择势在必行。中国改革不停步、不减速,不仅是中国问题,更具世界意义。

  不少海外媒体注意到,最近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没有推出新的政策,而是集中探讨半年多来改革措施的落实情况,提出以政策兑现为目标,破除政令不畅的“堰塞湖”。如此动作,表明决策层对各种“改革拖延症”的不容忍。

  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行政、财税、金融等体制性改革必然冲击固有的利益格局。一些部门和地区为维护先前的权力、优势或利益,不惜消极对待、拖延应付甚至曲解干扰中央政府的改革部署,这将使资源配置继续扭曲,改革红利无法尽享。更严重的是,如果有改革思路和计划,却迟见、难见行动与落实,将消磨、吞噬全社会对改革来之不易的预期和信心。

  还有学者提出,中央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监管与约束机制,强化对各级官员执行力的考核与责任追究。这样,一些地区和部门倾向从自身利益出发,避重就轻,敷衍塞责,“选择性地”执行中央政策的情况将能得到更好扭转。

  根本而言,解决实际问题,回应质疑声音,唯有依靠更进一步的改革、更扎实的行动。新一届政府开门第一件大事是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半年多来已取消和下放了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期望通过自我削权释放新的空间,激发市场活力。而正在推行的财税体制改革旨在理顺中央、地方的事权和财权分配,使二者之间的权责更为均衡,减少潜在利益冲突。金融改革立足于强化市场的价格发现与资源配置功能,引入民间资本,减弱国企、国资的强势地位。这些均有助于从根本上消除改革执行难的土壤。

  “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李克强总理在就任之初的名言迄今仍被津津乐道。为政者需知,将改革谋划切实付诸行动,是市场热盼,更是时代要求。

  西班牙《经济学家》周刊说,虽然中国已告别高增长时代,仍期盼中国领导人稳住脚步推动改革,向消费导向型经济过渡。德国汉高集团董事长卡斯珀·罗尔施泰德说,中国新政府亮明改革意愿,方向是加强创新、私人消费和服务业,足以让跨国企业家兴奋不已。

  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近期在《纽约时报》上撰文说,中国经济改革的前景比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任何时期都要好……,中国新决策层对于改变增长模式具有共识,并能实施“强有力”的领导,而“公众的期望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

  与此同时,保尔森和不少经济学家也指出,中国必须抓住这个改革的“窗口期”,不能因自满或其他因素而有所耽搁。中国出口导向部门面临严酷考验,过度依赖投资难以持久,而人口结构变化、产能过剩、城乡差距、环境压力也呼唤中国尽快将蓝图变为现实,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行胜于言。执行力和洞察力一样,是改革的生命。以更大的勇气、智慧和决心推动改革,使改革红利真正释放,使公众期盼得到呵护,是对所有改革怀疑论者最好的应答。

(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