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银川10月22日电 (记者 徐运平、朱磊)贺兰山脚下的银川市有个闽宁镇,镇里又有个闽宁村。原本,这镇叫玉泉营,这村叫吊庄。为什么改了如今这名呢,原来取自福建宁夏对口协作扶贫攻坚的“闽宁模式”。
1996年国务院扶贫协作会议决定,福建对口扶贫宁夏回族自治区。由此,福建把帮扶重点落在了穷出了名的“西海固”。
闽宁镇,就是闽宁协作共建生态移民村的起点。1997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决定,连续三年,福建省每年从财政拿出1500万元,用于双方议定的扶贫协作项目,共同建设“闽宁村”。如今,原本人均纯收入只有500元的闽宁村,华丽转身,人均纯收入增加到4685元。
17年间,130多个“闽宁示范村”遍布宁夏大地。福建省财政援助资金总额近3.54亿元,各对口扶贫协作市县(区)向对口帮扶市县(区)援助4.15亿元,社会各界援助折款1.72亿元。仅2012年,福建省对口市县(区)帮助宁夏建成20个生态移民新村,搬迁移民19202人。
“搬出来,只是第一步。”如何让移民富裕起来?闽宁协作联席会议决定,以产业协作为基础,发展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和能带动千家万户脱贫致富的农副产品加工项目。
“搬出来才发现,咱农民还可以这样活。”移民翁海礼在福建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帮助下学会了培养菌种的技术,一年时间生活就有了大变化。
17年间,闽宁协作,犹如一辆快车,载着“西海固”移民驶向幸福,也让更多身在大山中的群众,看到了迈向幸福生活的希望……
(相关报道见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