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7日电(记者刘羊旸、杜宇)记者17日从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据专家估计,目前中国有较高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仅存不到5000个。
据介绍,在过去几十年的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中国传统村落大量消失,现存数量仅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1.9%。
住房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司长赵晖在发布会上指出,传统村落不仅现存数量很少,其发展还滞后。大量传统村落分布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落后,村民收入低。
赵晖说,当前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支持还比较少,支持村落发展的措施不足;村镇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有法不依、破坏性建设现象仍然存在。保护工作尚未探索出成熟的模式与方法,指导、监管和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为此,自2012年以来,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启动一年多来,已初步建立了国家保护名录。制定了传统村落评价认定指标,并根据保护价值的不同进行分等定级管理。”赵晖说,截至目前,三部门命名了两批1561个中国传统村落。
同时,首次开展了全国性的传统村落摸底调查,将传统建筑风貌完整、选址格局保留传统特色或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村落均列入调查对象。各地共上报1.2万余个传统村落,基本掌握了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资源保存情况以及社会经济基本情况。
此外,还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其成员涵盖了建筑、历史、文化、民俗、经济、社会等方面较为权威的专家。专家委员会主要负责提供总体技术指导和战略决策咨询,研究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支持政策建议。
据介绍,三部门还印发了保护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保护发展必须坚持规划优先,未经批准不得对传统村落进行迁并,提出建立挂牌保护制度和名录退出机制的意见。
“下一步工作核心是建立长效的保护管理机制。”赵晖说,三部门拟用3到5年时间,基本摸清传统村落的家底,制定保护发展扶持政策,使全国的传统村落基本实现文化遗产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