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网民不满意,“假”字如何动刀?
——假日方案调整中的民意考量
全国假日办新近发布的“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截至12日17时,吸引了211万网民参与投票,半数以上网友对现行假日安排表示不满意。此外,调查问卷的设计过于简单,遭到一些网友质疑。
“假日综合征”,都是黄金周惹的祸?“我的长假谁做主?”面对民众日益多元的休假需求,有关部门如何走出“包办”思维,广纳民意,科学决策,成为现实的重要考题。
调查设置笼统、选项单一,是非评判难以承载民意
黄金周刚过,全国假日办直面民意,迅速推出了“关于法定节假日放假安排的调查问卷”。211万网民投票参与其中,表达对黄金周制度的看法。
“一共只有三个选择题,加上一个开放式问题,很难将休假制度说清楚。我写的建议又有多少能被关注?”在上海从事行政工作的何慧说。不少网民反映,此次问卷调查问题设置笼统,仅有“是否满意”“长假是否需要保留”等简单议题,是与非的评判,难以承载民意。
江南大学商学院教授李武武认为,针对现行假日制度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广征民意的举措值得称赞。但是在黄金周出现系列乱象、刚经历“疲劳期”的当口,相关的调查结果容易出现偏差,其理性、准确程度可能受到影响。
“此前‘五一’黄金周被取消,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人们认为黄金周问题太多,但‘五一’黄金周取消之后,并未解决这些问题,甚至还导致‘十一’黄金周的问题更加突出。”华东师范大学旅游系教授楼嘉军说,反思长假制度,要厘清哪些是长假本身造成的,哪些是别的因素造成的。
“挪假”“拼假”一刀切,“逢节必堵”屡陷怪圈
黄金周制度实施十余年来,曾带来万众欣喜,也带来了景区超载、交通拥堵、旅游质量下降等系列问题。
民众曾经一度欣喜于能够拥有这么长的假期用于旅游、休闲和购物。客观上,黄金周对拉动旅游等消费内需也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但是,黄金周不是假期的“净增”,而是全国一刀切的“挪假”“拼假”而形成。随着全国人民大出游,黄金周也陷入“逢节必堵”的怪圈。
不是堵在路上,就是堵在景区。一个黄金周,亿万人民“花钱买罪受”。上海财经大学旅游管理系主任何建民说,热门景区在节假日屡屡爆棚,其实是在节假日集中爆发的游客需求与给定时间内有限的热门景区承载能力之间的供需不平衡,这种时段性不平衡将长期存在。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卢汉龙说,一刀切的“挪假式休假”拼凑起所谓的黄金周,不仅抹杀了多元化选择的可能,拉动的也只是旅游和相关的快速消费品的消费。
假日改革如何“敢闯敢试”?
此次假日办通过商业网站征求网民意见,在近年来相关部门制定公共政策过程中较为少见。而数百万网民的参与量,也说明对问题极高的关注度和对改革更高的期待。
卢汉龙说,仅靠一套一刀切的假日制度设计,很难满足居民多样化的休假需求。如果还是坚持原来“政府包办”“部门决策”的思路,不管是怎么样的假日制度安排,都很难真正满足日益多元化的休假需求。
李武武表示,包括假日制度在内的众多公共决策,不能止步于“问计于民”,“谁来拍板”“如何拍板”的问题都需要改革。
民众的假日需求,已不再满足于“有”,而更要求“优”。当下的假日改革,正承载着民众的新需求和新期盼。
多位专家建议,在假日制度设计上,要全面落实和捍卫带薪休假制度,在保障劳动者利益的同时,也要分担法定节假日形成的旅游出行高峰期带来的压力。改革的执行者,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给予”层面,而需要以更加科学的方法、更加亲民的态度,持续释放改革红利。
(据新华社北京10月14日电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周蕊、叶锋、陈刚)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