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真正的低保户一分钱没拿到,村干部的亲戚朋友却人手一份“人情保”。对于这样的错位低保,广东要治本。全省地毯式核查,“翻个底朝天”,力求“保得全”;改革村干部一言堂,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谁该保,做到“保得准”;加大财政投入,改变低保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窘境,实现“保得好”。“底线民生”,一个缺口也不能有。
广东东源县两江镇高陂村一栋两层小楼,是黄杨彬的家。一楼开了个杂货店,女儿今年刚刚工作,月工资有1500元,一家人过得还算殷实。
今年7—8月,广东全省开展针对低保对象的地毯式核查,因为家庭人均收入远远超过当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2500元/年,黄杨彬“吃”了几年的低保被取消。
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挂点省民政厅,在转变工作作风方面,部署开展“走千村入万户、听民意解民困”活动,切实发挥好低保制度的“兜底”作用。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低保保障水平较低,存在“指标保”、“人情保”、“维稳保”等现象,广东省采取措施,狠抓整改。
低保成福利
核查保公平
第一记重拳是进行全省范围的大规模地毯式核查。今年7—8月,广东省以县(市、区)为单位,对全省低保对象全面核查,逐户逐人登记造册,完善低保备案登记信息,重新公示低保对象。
在这次核查中,高陂村内和黄杨彬一样退出低保的不止一两户。全村460户中,原来有191户享受低保,核查之后,只有26户能够享受。当时,村支书黄小勇的电话都要被打爆了——在村里人看来,低保几乎就是一种“福利”。
核查过后,单是河源市东源县的低保户就从过去的1016户骤减至177户。在全省,截至8月底,广东城乡198万低保对象(城市34万人,农村164万人)中,新增加低保对象5.2518万人,11.8714万人退出——数据说明低保在该保谁的问题上肯定出了差错。有的村过去把低保当福利,几乎家家都有份。而在某些村内,村委会主任亲戚朋友一大堆人享受低保,真正困难的低保户却得不到保障。
各级民政部门认真自查问题,总结原因:一是低保申请家庭收入核查难,影响了低保对象认定的准确性;二是部分地区将低保作为解决缠访闹访的措施,签字批示,直接将某一类人群纳入低保;三是部分群众认为低保是一种福利待遇,应当人人享有,长期享有;四是部分地区村干部和低保经办人员把关不严,审核审批程序不规范,优亲厚友,出现“人情保”等现象。
全面核查过后,全省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群众全部纳入了低保,家庭收入提高脱贫的低保对象退出低保,“人情保”和“维稳保”的低保对象全部退出。与此同时,保障水平提高,月人均低保补差水平城镇较上年提高36.7%,农村提高24.5%。群众反映的“保得低”和“保不准”两大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自己去申请
集体来评议
“比你好的人享受了,你可以投诉。”这几个月一直在村里跑的两江镇民政办主任黄伟强,最常说的就是这句话。
几个“不”形成一道拦河网,拦住“指标保”、“人情保”——谁享受低保不再由村里说了算,自己可以去镇、街申请;低保户的资格审定,不经过村民大会民主评议不办、材料不齐不办、不张榜公布名单不办、没有两个镇干部签字不办。
“以前村干部说了算,现在村民代表大会说了算。”种粮大户黄良安因患鼻咽癌返贫,曾经殷实的家庭连药钱都拿不出。在大核查中,他家毫无疑义地通过评审,这个月全家第一次拿到了981元的低保补贴。
离黄良安家不远,黄小卿家那栋漂亮的二层小楼十分抢眼。两个儿子外出打工,家里楼盖得越来越大,用的是液晶电视,院子里两台摩托车是“座驾”。此次他主动退出低保:“比我困难的人很多,我还拿着低保,都不好意思去领了。”
出乎干部们意料,这次大核查清出了一大批不符合条件的低保,新吸纳了一部分困难户享受低保,居然没有引起一起纠纷!黄小卿的话代表了不少村民的心声:“农村不怕穷,最怕不公平。”
“把政策交给群众,群众就明白了。”东源县民政局局长刘伟忠深有感触,光是在高陂村就开了5次村民代表大会,第一次大家都不接受,把低保当成福利的老思想没有变。
十几年没有清查,大家不明白啊。开了5次会,亲自参与评议,村民开始服气了——“一个村的人排队,谁穷谁富,心知肚明。”
河源市民政局局长王爱平说,过去一上行风评议热线,就有一大堆群众等在那里投诉,都说别人比自己条件好还享受低保,不服气。“这两个月居然没有收到一宗低保投诉。”
管理电子化
建立问责制
核查工作开始的时候,要召集全体村民开会宣讲政策,开展村民代表大会进行民主评议。但没想到开会成了第一个大问题,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遇到的尴尬问题之一是没钱。因为村民开会一次要50元误工费,一个村一两千人,一个会开下来要好几千元!
好在财政经费很快到位。今年,低保工作经费首次以财政预算的形式出现在广东财政厅的开支明细中,财政按上年度本级财政低保金支出的3%的比例测算。同时开始试点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乡镇(街道)配备专职低保工作人员。
同时,为了使低保“保得好”,广东省政府出台省城乡低保最低标准制度,参照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既公布标准线又公布补差线。2013年和2014年,投入省级财政补助资金31.8亿元,比2012年新增省级财政预算9.8亿元。
加大投入直接改变了广东低保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窘境。截至8月,广东全省月人均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为382元、304元,分别比上年提高58元、42元;月人均城乡低保补差分别为257元、127元。
“刚刚完成的大核查已经初步建立起一部基本的‘低保账’。”现在每个镇都有了一本电子“低保账”,为今后管理常态化、动态化提供了基础数据,广东省民政厅低保处处长张东霞介绍,目前省民政厅正在升级低保管理软件,逐步实现低保信息实时监控。
与此同时,广东省打出重量级组合拳,省民政厅、公安厅、财政厅、审计厅联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最低生活保障监管工作的通知》。广东省民政厅厅长刘洪介绍,这份文件的一个重点,就是建立“谁经办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跟踪机制。
《 人民日报 》( 2013年10月15日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