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时政>>滚动新闻

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品

2013年10月14日11:26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品

  中央电视台第九届全国电视小品大赛经过5天的激烈争夺,10月4日落下帷幕,作品获奖情况是:一等奖《闭嘴》;二等奖《看电影》、《打虎之后》;三等奖 《密码》、《冰湖冰哨小木屋》、《非诚“误”扰》;个人表演奖的五佳获奖选手分别是:宋阳(参赛作品《舅舅的考验》)、郭丰周(参赛作品《鸽子》)、王立海(参赛作品《打虎之后》)、刘青玲(参赛作品《在路上》)、卢琳(参赛作品《幸福需要拐个弯》)。

  第九届全国电视小品大赛可谓推陈出新,把比赛分为作品赛、个人赛。之所以要设置个人赛,不难看出是为了推小品新人,更是为春晚输入新鲜小品血液的首要目标。而个人赛设置的三个环节颇具创新意识:

  第一,“角色互换”,即每位演员在比赛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随后将各自扮演的角色互换。可以想象一下,男演员扮演四爷,女演员扮演嬛嬛,感觉还算正常。但是互换后男演员扮演嬛嬛,女演员扮演四爷,不仅具有喜剧效果,也考验选手的喜剧功力。

  第二,“画面联想练习”,这是考察参赛者的观察力和联想力的。任意两个事物,通过四五个事物就可以联系起来。比如房子和茶、房子和房间、房间和桌子、桌子和茶杯、茶杯和茶等。根据不同的题目,演员们的表演将突破观众的想象。

  第三,“情景练习”,通过给出命题,设计情节,考验参赛者的反应力和机智。比如:冯小刚打电话邀你上春晚,你怎么回答?

  本届大赛作品赛设立的原创作品分数也是对小品创作的鼓励和张扬。如今,小品和相声创作一样,有些式微和落寞,和缺乏好作品关系密切,好不容易创作一个小品,稿酬不高,出力不讨好,几乎不能谋生,更不要说凭借小品创作发家致富了。不少的小品和相声创作者无奈转行写电视剧本和电影剧本,十天半个月就能够赚数万元稿酬。而通过全国小品大赛设立的原创作品奖,让那些认认真真搞小品创作的人也能够名利双收,能够安下心来写小品,这对于拯救日渐式微的小品无疑是关键中的关键——振兴小品,同样需要创作人才而不仅仅是表演人才。

  通过观看数天的小品大赛,不禁让人思考,今天,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小品?是需要“笑”果好而缺乏喜剧艺术的小品,还是需要“笑”果差而喜剧艺术浓厚的小品呢?之前备受瞩目的“开心麻花”团队带来的新版《舅舅的考验》却意外爆冷,虽然现场演出效果不错,但公布排名时意外位居最后一名,引发了网络的争议。力挺派认为:“终于有一个从头笑到尾的作品了,怎么打分这么低啊。”“为什么评委不买账啊,评委的笑点果然与俺不一样。”而反对派则称:“《舅舅的考验》‘笑果’好,但立意远不如《落叶归根》啊,加上这是个演太多次的老作品了,得分低也在情理之中了。”等等。而评委给出的结论可谓一语中的:虽然作品很有幽默元素,演员表演也比较到位,但从专业评判的角度看,这种类型作品异于传统,没有明确的矛盾冲突和起承转合的结构,搞笑目的大于艺术追求。当今的小品,如何做到“笑”果和喜剧艺术追求的相得益彰和和谐统一,需要每个小品演员认真思考。

  而军旅题材的小品《闭嘴》之所以能够获得一等奖,完全取决于其作品反映社会现实的贴近性和代表性。小品作者敢于突破以往军旅题材小品“主旋律”的套路,而是以一种比较辛辣和有些沉重的笔触揭示了如今新时代的年轻军人敢想、敢说和敢干的特点,折射了新时代的年轻人不愿意被排资论辈所束缚,积极主动争取话语权的另类抗争,这样的题材,虽然没有直接展现“主旋律”的美好、崇高和伟大,但是却反映了一个如今很有代表性的社会问题:过度的排资论辈,让青年人丧失基本的话语权,必然扼杀年轻人的创造力和工作激情。而通过小品来展现这样的矛盾冲突,不回避,不忽视,则体现了更大的社会责任感,这样的小品虽然获奖的风险大,但是却因为深刻和睿智让人幡然醒悟和自检。《闭嘴》能够获得一等奖也是一种小品发展的启示:小品如何与时俱进地深刻介入和反映生活,而不是蜻蜓点水,人云亦云,需要创作者有清醒认识,对于小品,深刻的喜剧远远要比肤浅的喜剧更能够带来潜在的巨大正能量。

  也应该看到,本届小品大赛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遗憾。首先,缺乏喜剧知识测试考核。小品演员的小品表演,也需要喜剧理论的指导和武装,需要喜剧素养和融会贯通的综合素养,如果缺少喜剧知识的滋养,会将小品变成“搞笑游戏”和一味追求“笑果”的讲笑话和做笑话。既然青歌赛等比赛都有相关知识的测试,那么作为全国小品大赛,也应该注重对小品演员的喜剧知识的培养,从而提高小品演员的综合艺术素养,触类旁通,做一个“杂家”的小品演员远远要比做一名单纯的小品演员更能够驾驭小品表演。

  其次,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太少,20多个小品,也仅仅有《打虎之后》这样凤毛麟角的讽刺喜剧小品,但是却是以古装的形式来刻画和展示不正之风和官场腐败,无疑让抨击和针砭时弊的作品影响力和说服力大打折扣。面对官僚主义、不正之风和腐败,面对环境污染和社会道德的退化等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如果小品不能够深入浅出地给予积极的反应和回应,无疑会极大消弭小品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教化的正能量作用。相反,如果小品更多的是反映社会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对于生活的苦辣酸甜和老百姓的民生生存现状更多是不闻不问或者是隔靴搔痒,那么,小品就会因为冷漠和麻木乃至不接地气而受到老百姓的冷落和渐渐远离——不是老百姓不喜欢小品,而是小品越来越多地脱离了实际,不走群众路线,让小品失去了亲和力。

  小品大赛落下了帷幕,如果真的要问,未来,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小品?或者小品究竟该怎么样发展?那么,我们迫切需要像赵本山那样既贴近生活又给观众带来笑声和感动的小品,更需要诞生像赵本山、陈佩斯和宋丹丹这样形象鲜明的小品明星,需要好的小品创作机制能够鼓舞小品作者深深扎根于生活,创作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能够接地气的小品,更需要更多的小品能够摒弃虚假和应景,多反映社会热点问题,抨击时弊,辛辣讽刺。总之,相声和小品失去讽刺,人们就要讽刺相声和小品。魏 青

(来源:中国文化报)

分享到: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