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12日电(记者 姜春媛)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约80%的受访者认为只有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的影响,导致了气候的变化,所以人类有理由有责任去主动做出改变。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气候变化付出行动。
另一项来自兰州大学的调查发现,有80%的中国受访者听说过全球变暖,超过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气候变化已严重危害国人。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副教授常跟应认为,目前在我国,很多人感受到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因此担忧气候变化,愿意支持采取重大行动减缓气候变化,并为减缓气侯变化做出牺牲。
联合国相关机构报告指出,相对于1986年至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在2016年至2035年将升高0.3度至0.7度,预计到21世纪末温度上升可能超过2度。而1951年到2012年以来,温室气体对增温的贡献非常明显。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在此间召开的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上提出,当前要运用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方法来促进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文化的认识,传播效果最终体现在引导公众主动投入到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上。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信息处主任张志强则认为,我国对气候变化的传播还停留在“政府主导,媒体协调,公众接受”阶段,但这样的效果有限。他认为,要把宣传教育和培训都纳入到传播领域当中,变“政府主导”为“公众主导”,“把气候变化问题、政策问题和公众自身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让大家能够从中分享到福利,气候变化问题才能引发人们的重视 。
“要真正唤起民众的关注和支持,就要变政府主导为公众主导,把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政策、公众的切身利益相结合,才能引发人们的重视。”张志强说。
张志强指出,目前,气候变化这一问题还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很多人对此还存在疑问。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温度升高是自然现象,人类不可能改变大自然的“生死”。
“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这一问题上起步已落后于发达国家,对气候变化能力的意愿和动力还不足,尤其在地方政府,气候变化被接受的范围还比较小。”张志强说。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一方面,要通过国际的谈判和合作,建立合理的国际气候制度,促进有效的减缓和适应来共同应对风险;另一方面,要通过国际的双边和多边交流,促进各种合作,特别是帮助欠发达国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促进共同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