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无情 中苏有情(第一现场)

——我驻苏丹使馆和中资机构募捐救灾物资纪实

2013年08月22日19:3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人民日报驻苏丹记者 吴文斌
当地时间8月21日,罗小光大使和阿卜杜拉哈曼县长在法塔哈灾区向灾民代表发放毛毯等救灾物资。(人民日报记者吴文斌摄)
当地时间8月21日,罗小光大使和阿卜杜拉哈曼县长在法塔哈灾区向灾民代表发放毛毯等救灾物资。(人民日报记者吴文斌摄)

8月21日,记者随中国驻苏丹大使罗小光及20多家驻苏中资企业代表的车队,来到位于首都喀土穆西北部的喀土穆州卡拉利县法塔哈镇,与当地政府官员、喀土穆人道主义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和萨纳德慈善机构负责人一起,向当地遭受洪涝灾害的民众发放中资企业募捐的两大卡车毛毯、蚊帐和雨布等救灾物资。

在卡拉利县长穆罕默德·阿卜杜拉赫曼的带领下,我们一行穿过法塔哈镇继续向西北行进,下了柏油路,穿行于荒漠间,前车掀起的黄沙遮天蔽日,眼前的视线只有几米远,几度让人以为这里发生的不是水灾,而是旱灾。到了目的地,经阿卜杜拉赫曼介绍才得知,本月初的强降雨使这个处于低洼地区的村落泡在了一米多深的水中。该地区为沙土结构,居民就地取材用沙土制成土坯建房,这样的房屋在洪水长时间的浸泡后,如同“泥牛入海”几乎全部“解体”,就成了大家眼前所看到的景象。阿卜杜拉赫曼说,卡拉利县面积占整个喀土穆州的1/4,经济以农业为主。此次洪涝灾害造成了当地9000栋房屋被冲毁,12000栋房屋部分坍塌,102间教室遭损坏。

目前,在苏丹中央政府和州政府的大力援助下,部分被损坏的水井已经修复,难民的温饱已得到基本解决。记者看到,政府还用帐篷搭建起两间临时诊所,有4名医务人员为灾民看病治病,并进行必要的防疫工作。

在谈到中国大使馆和中资企业捐助的救灾物资时,阿卜杜拉赫曼深情地说:“中国对我们苏丹的帮助太大了。十几年前,在我们最困难和最需要的时候,是中国帮助我们勘探和开采了石油,才使苏丹的经济和建设有了今天的成就。”“如今,我从新闻中看到,在中国南方和东北地区也正在遭受洪涝灾害的情况下,你们依然关爱着苏丹灾民,让我十分感动和敬佩,我代表苏丹灾区民众向中国朋友表示诚挚的谢意。”

喀土穆人道主义志愿者工作委员会负责人穆罕默德·萨纳迪对人民日报记者说,连日来,苏丹全国14个州受强降雨及其引发的洪涝灾害影响,共有67800个家庭的房屋被毁,受灾人口约20万人,成千上万人露宿街头,他们急需帐篷、毛毯、蚊帐、食品、药品和饮用水等紧急援助。

苏丹萨纳德慈善机构秘书长萨米亚·穆罕默德·奥斯曼女士在接受人民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由衷地感谢中国大使馆及在苏丹中资企业为我们捐助救灾物资。其实,中国朋友对我们的无私援助已不是第一次,每当苏丹遇到困难时,中国兄弟总是及时伸出援手,让我们深受感动,这也证明了苏中两国政府和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

苏丹今年遭受的洪涝灾害是自1988年以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全国掀起了抗洪救灾、慈善募捐的浪潮,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卡塔尔、埃塞俄比亚、阿联酋、埃及、摩洛哥、沙特以及阿拉伯联盟均伸出援手,提供了各种急需的救灾物资和财政援助。

关于中国驻苏丹大使馆组织此次募捐活动,罗小光对人民日报记者说,苏丹遭受25年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近20万人受灾,损失惨重。联想国内的洪涝灾害和同胞的损失,我们使馆同志和在苏中资企业员工对苏丹朋友们遭受的灾难感同身受。长期以来,我驻苏中资企业就有服务当地民众、回馈当地社会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如建学校、捐诊所、打水井、捐钱捐物、捐药品等不胜枚举。如今这些“慈善大使”早就跃跃欲试,积极主动募捐,有很多人是自掏腰包,这种人道主义善举令人感动。

罗小光说,“虽然东西不多,对帮助苏丹灾民也许微不足道,但它表达了中国人民对苏丹人民的深情厚谊。”

(人民日报喀土穆8月22日电)

【1】【2】【3】【4】【5】【6】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