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強調,“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我國將進入新發展階段。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大變局,國際形勢正在發生深刻調整,國內發展環境也在經歷快速變化。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用辯証思維深刻認知“危”與“機”,於“危機”中育“新機”,從“變局”中開“新局”。一場“開門問策”的座談會奠定了“十四五”規劃的基調,“新”字打頭,“實”字落筆,謀篇布局“新藍圖”,就得順應時代發展的“新要求”,聚焦經濟社會的“新角度”,昂首闊步迎接新挑戰,風雨無阻邁向新征程。
回顧波瀾壯闊的改革發展歷程,每一次認識上的飛躍和實踐上的突破,都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智慧。“十四五”規劃涉及經濟和社會發展方方面面,與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隻有始終堅持問計於民,才能把握群眾所思所想所盼,凝聚民心民智民力,為改革發展謀好篇、布好局、開好頭。要以群眾意見為“墨”、專家經驗為“筆”、社會期盼為“紙”、科學決策為“硯”,以實際行動踐行“人民至上”的理念,齊心協力繪出“十四五”新藍圖。
繪就“十四五”新藍圖,需挖掘拓展經濟增長的巨大潛力。今年“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面向未來,我們要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面臨著巨大沖擊,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為經濟發展帶來更多挑戰,要想駕馭“經濟大船”不迷航,就得規劃航線不走偏。積極打造國內經濟環境的良性循環,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同步促進國內和國際市場“精准聯通”,是規劃中將要開拓的經濟增速“新天地”,必將為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助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規劃要緊緊扣住“研發創新”這個經濟增速“新引擎”。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指出,“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頭活水,我們要加大投入,鼓勵長期堅持和大膽探索,為建設科技強國夯實基礎”。實踐告訴我們,偉大事業都基於創新,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著力打造新增長極、加速“核心技術”的攻關突破,是不再“受制於外、受限於技”的關鍵舉措。要充分發揮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調動“社會細胞”全面積極參與,進一步健全科技創新體系,不斷完善創新型人才發現、培養、激勵機制,為“十四五”規劃注入強勁科技創新之力。
展望未來,謀定於心,成事於行。謀篇布局“十四五”規劃,是黨中央謀全局、謀大勢、謀長遠,准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的生動體現。“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十四五”規劃將為應對“變局”做好充分准備,必將推動“中國經濟巨輪”行穩致遠。(作者:胡國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