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時再次強調:要推動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形成新發展格局,不是中國被動的權宜之計,而是主動的戰略抉擇。隨著中國邁入新發展階段,發展的內部條件和外部環境經歷深刻復雜變化。根據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推動形成新發展格局成為重塑中國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的戰略抉擇。事實上,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已經在向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轉變,經常項目順差同GDP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現在的不到1%,國內需求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7個年份超過100%。順應這一轉變,利於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利於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中國經濟發展增添強勁動力。
形成新發展格局,決不是封閉的國內循環,而是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應更好聯通,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要更好利用。6月份,中國舉辦“雲端”廣交會展出約180萬件出口商品、引來數十萬全球採購商﹔9月上旬,中國將舉辦服貿會,吸引超140個國際組織、駐華使館、商協會及機構參展參會﹔11月份,第三屆進博會企業展規劃面積比第二屆增加20%……窺斑見豹,這些展會為全球經貿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新活力,展示了中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的決心。
形成新發展格局,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得扭住。中國擁有14億人口、9億勞動力、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1億多市場主體,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未來一個時期,中國經濟增長的內需潛力會不斷釋放,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戰略方向,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動態平衡。
形成新發展格局,科技創新這個關鍵舉措要抓好。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蓬勃興起。大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盡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事關中國發展全局,也是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的關鍵。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實現依靠創新驅動的內涵型增長,將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形成新發展格局,對外開放這個基本國策要堅持。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隻會越開越大。凡是願意同中國合作的國家、地區和企業,中國都會積極開展合作。與此同時,中國也應著力增強自身競爭能力、開放監管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從長遠看,經濟全球化仍是歷史潮流,各國分工合作、互利共贏是長期趨勢,中國同世界經濟的聯系會更加緊密,為其他國家提供的市場機會將更加廣闊。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面向未來,唯有加快形成新發展格局,中國經濟這艘大船才能劈波斬浪、行穩致遠。
(作者為本報評論員)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