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們在仁懷市紅軍四渡赤水紀念園參觀(7月5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發 |
赤水河,發源於雲南鎮雄縣,綿延於川滇黔邊界,在四川西南匯入長江。
今天,站在濁浪翻滾的赤水河畔茅台渡口,眼前奔涌的激流,猶如千軍萬馬競相爭渡。我們很難想象,當年疲憊不堪的紅軍隊伍是怎樣完成渡河。而這扣人心弦的場景,拉開了更為驚心動魄、堪稱光彩神奇的“四渡赤水”的大幕。
步入四渡赤水紀念館,凝視著紅軍四渡赤水路線圖,記者試圖跟隨交錯行軍的箭頭,把視線投向槍聲、炮聲、吶喊聲喧囂震耳的歷史深處,尋找紅軍扭轉戰局、反敗為勝的“制勝密碼”——
四渡赤水發生在1935年初,作戰區域主要在貴州、四川、雲南3省交界的赤水河一帶。在3個多月時間裡,毛澤東指揮中央紅軍,按照機動靈活的戰略戰術,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在赤水河兩岸穿梭往來,縱橫馳騁於40萬敵軍叢中,在運動中創造戰機。
“四渡赤水之戰,是中央紅軍長征中最驚心動魄、最精彩的軍事行動,是毛澤東軍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筆’,是他的高超指揮藝術的生動體現。”紀念館副館長袁正綱告訴記者,“紅軍歷經大小40余次戰斗,成功擺脫了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創造了以弱勝強的奇跡,也從根本上扭轉了長征以來的被動局面,書寫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光輝篇章。”
“這樣經典的戰例,隻有人民軍隊才能創造。”紀念館研究室副主任曹行燕從展櫃中取出一份《紅星報》,向記者介紹,“紅軍在長征的艱難環境下,依然堅持出版《紅星報》,宣傳黨的革命思想。他們還要求所有會寫字的戰士,每人每天至少刷寫兩條革命標語。因此紅軍所到之處,老百姓通過報紙、標語就能知道紅軍打仗為了啥,流血犧牲為了誰。”
1935年冬,紅軍二渡赤水進攻遵義,蔣介石得知后迅速調集重兵,企圖圍殲紅軍於遵義、鴨溪一帶。在危難關頭,毛澤東下令部隊三渡赤水,並命令紅軍主力渡河后,隱蔽在河西30公裡的狹長地帶,同時派出一部兵力偽裝成大部隊往四川方向行進,制造紅軍將要進攻川渝的假象。
然而數萬人的隊伍豈能絲毫不露蹤跡?蔣介石命令國民黨軍隊嚴密盤查,企圖從老百姓口中“撬出”紅軍的真實動向。不過,已受夠國民黨統治剝削的窮苦百姓深知,紅軍才是工農群眾自己的隊伍,沒有泄露半點紅軍的信息。國民黨軍隊果真中計,被紅軍部隊“牽著鼻子”輾轉入川,扑了一場空。
“四渡赤水的戰功,老百姓也有一份。”曹行燕告訴記者,“正因為紅軍將士無私為民,才能換來老百姓的信任愛戴。”
在習水縣回龍鎮大灣村,記者見到一位視紅軍為至親的老人。老人名叫王秀林,今年87歲。至今,他的肚子上還留著一條近10厘米長的傷疤。“7名紅軍為救我丟了性命吶!”老人剛一開口,便淚如雨下。
那天,紅軍二渡赤水后來到回龍鎮。在開作戰會議時,突遭敵機轟炸。隨行的回龍鎮鎮志主編李向州,向記者講起那段歷史:“轟炸當天正逢回龍鎮趕集,聽到飛機機槍的掃射聲后,鎮上村民紛紛躲避,驚慌失措的杜蓮芝背著兒子王秀林僵在原地。見狀,十幾個紅軍立即扑上去,一聲巨響過后,7名紅軍倒在血泊之中……”
“這7名紅軍舍身救人的故事,在我們回龍鎮家喻戶曉。每年清明節,不少人自發前去祭拜英靈。”李向州說。
紅軍為救百姓流血犧牲,百姓也為幫助紅軍竭盡所能——
在村民張德高的家中,珍藏著10封泛黃的書信。他告訴記者:“這些書信,都是老紅軍黃萬先寄給爺爺張先安的。”
那是1935年,身負重傷的紅軍戰士黃萬先被敵人抓住,要立即處決。在一旁勞動的張先安等人,見狀一起站了出來,用身上的全部財物買通敵人后,才從刀下將黃萬先贖了出來。此后,張先安將黃萬先藏到祖墳旁的靈棚中,對外人稱是逃荒而來的遠房親戚。就這樣,黃萬先在這裡養傷一年多,才輾轉回到部隊。
“青杠坡一戰中,我身負重傷,前有阻敵,后有追兵,生死即在旦夕。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你們把我從刀下救了出來,為了我不怕敵人追捕同罪,為了我無畏嚴冬白雪到處覓藥。三餐茶飯,敷洗傷口,無所不周,勝似骨肉血親。”小心展開那些書信,封封情真意切,字字催人淚下。
此行讓我們看到了四渡赤水的另一個“制勝密碼”。同行的四渡赤水培訓學院特聘講師陳雲坤說:“我們不難從這些故事中找到答案: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