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學者深入揭批“台獨”“去中國化”歷史教育

2018年12月09日07:28  來源:新華網
 

  新華社北京12月8日電(記者 趙博)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主辦的“‘台獨’‘去中國化’歷史教育批判”座談會8日在北京舉行。近30位兩岸學者與會,深入批判台當局在文教領域推行“去中國化”,呼吁兩岸有識之士共同反制“台獨”行徑。

  “清末啟蒙思想家龔自珍有句名言‘欲知大道,必先為史’,講出了歷史文化教育與國家認同的直接關系。”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維一說,“台獨”分子反其道而行之,自上世紀90年代就開始實施“軟鞘利刃”般的“文化台獨”,通過修改課綱、建構所謂“台灣史觀”,妄圖湮滅台灣同胞對中華民族的認同。他們所走的嚴重危害國家民族根本利益、背離全體中國人民共同意願的“邪道”,絕不可能得逞。

  台灣師范大學教授潘朝陽分析說,“台獨”勢力先是發明所謂“同心圓”史觀,以扭曲異化的空間概念將祖國推向外圍﹔再修改高中歷史課綱,鼓吹所謂“日本殖民統治有功論”,將祖國變成外國﹔2016年民進黨再次上台后變本加厲,直接將高中歷史課綱裡的中國史混入東亞史,進一步弱化祖國的存在。

  “歷史學的本質是追本溯源、探求真相。在文教領域搞‘去中國化’,完全違背了中國人敬天法祖的文化傳統。”台灣中興大學教授孫若怡說,民進黨當局強行修改課綱,讓台灣青少年接受顛倒錯亂的歷史教育,這是徹底的“反教育”,隻可能將台灣年輕人培養得短視功利,而缺乏完整史觀和長遠眼光。

  南京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劉相平認為,“文化台獨”是“台獨”分子自認操之在我的柔性行為,因此食髓知味、措施綿密,意圖培養更多所謂“天然獨”,割斷兩岸文化聯系的“臍帶”。然而,中華民族認同在島內根基穩固,以族譜、傳說、祠堂、手札、碑刻等種種面貌存在的中華文化歷史記憶不可能被“了斷”,日常生活裡的中華民族傳統持續發揮作用,城市建筑和空間承載的中華歷史記憶難以磨滅。這些因素會促使民眾自覺抵制民進黨荒腔走板的“台獨”操弄。

  中國社科院台灣研究所研究員黨朝勝說,破解“去中國化”歷史教育,需凸顯“台獨”之惡,全面准確分析揭露“去中國化”隻會給台灣帶來社會撕裂、政治對立、經濟衰落,深陷窮與亂的惡性循環﹔需規劃“交流”之美,深化兩岸經濟社會文化各領域交流,促進兩岸民眾心靈契合﹔需體現反“獨”之力,堅持走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反對和全面壓制各種形式的“台獨”行徑。

  與會學者還圍繞“現階段台灣地區歷史教科書中關於光復初期台灣史的敘事趨向及其實質”“台灣地區新歷史課綱裡的殖民主義遺留”等課題展開研討。

(責編:馬昌、袁勃)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