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①:傅立民 |
中國改革開放造就的經濟奇跡來自於人民的創造力
傅立民
1979年8月底到9月初,我到訪中國,住在北京飯店。一個周六,我散步走到南池子和長安街的拐角處,看到有人在賣湯面。我喜歡吃湯面,當即就買了一碗。我問賣面的人,“你是哪個單位的?”他回答說:“我是個體戶。”個體戶——這是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詞。那位“個體戶”接著解釋說:“我自己就是單位。”我當時就意識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決議將真正得到執行,一場革命正在中國開啟。
回到華盛頓之后,卻沒有人願意接受我的觀點。次年2月,許多美國政府代表和學者在一個研討會上討論中國政治經濟的走向。會上,我對大家說“中國馬上就要開始騰飛了”,但沒有人認同這一點。回到在美國國務院的辦公室后,我連夜寫了一份備忘錄,題目就叫《2000年的中國》。今天,回首過去這40年,我當時犯下的唯一錯誤就是低估了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事實上,很少有人在最初就預見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將給中國帶來什麼影響。
我的家族與中國的淵源長達近兩個世紀。我的一位先輩曾為孫中山先生工作,另一位先輩幫助北京大學建立了最早的社會學科。上世紀60年代,我在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習,但我不想成為律師,我的理想是當一名外交官。當時美國與中國尚未建立外交關系。我認為這種局面必須改變,如果自己能夠成為這種轉變的一部分,將非常有意義。
1969年,我開始學中文,當時班上隻有兩名同學。后來我陸續學習了閩南話、客家話和寧波話。我學中文時,約有3年時間全家人在一起時都不說英語,我的小兒子一度都不會說英語,也不喜歡西餐。現在,我的8個孫輩中有4個會說漢語。
過去幾十年間,我一直觀察著中國的改革開放,也曾於1981—1984年間在北京親身感受這場變革。在我看來,改革開放是中國人民的又一次解放,整個國家仿佛進入了彩色世界。這不只是因為人們的穿著變了,更是因為出現了思想意識的解放,社會活力、人民想象力的“閥門”都被打開了。當我走進公園,人們會主動和我聊天,很多人想練習英語。各種各樣的商場開始在北京出現,有的還是私營的。整個中國都開始向外看。
中國改革開放造就的經濟奇跡來自於人民的創造力。我非常敬佩中國人民為改善生活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回顧歷史,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有很多。比如,“實事求是”“不管白貓黑貓,會捉老鼠就是好貓”等。尼克鬆訪華時,我作為翻譯遇到過很多難題,一個原因是當時漢語中的外交詞匯沒有今天這麼豐富。現在,這個問題早已不再突出,因為幾十年來中國始終保持向外看,與世界交流、互相學習,吸收了國外大量先進的社會科學成果。
退休后,我每6個月寫一篇有關中國的文章,關注中國最新的進展。中國的改革開放給美國帶來了巨大好處,讓美國消費者和工人都從中受益。由於中國成為一個巨大的商品和服務提供方,美國經濟也獲得更多機遇。在文化層面,改革開放使美中兩國之間的留學生和游客人數大大上升。因為同中國的交往,美國公眾對世界的認知有了提升。因此,美國需要繼續對中國保持開放,“關上門”是一個錯誤選擇。經濟學的要義是“互通有無”,而不是把門關上。
長期來看,美中必須學會共同相處。在相互交往的歷史中,美中兩國曾經歷過各種關系,現在,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更務實、更成熟的關系。美國需要停止幻想中國有一天會突然變得不是中國。中國人將繼續是中國人,正如美國人將繼續是美國人。
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取得了成功,未來將繼續對外打開大門。今天,有些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在此背景下,中國堅持走開放之路的世界意義更加突出。
(作者為美國前助理國防部長、前駐華公使,美國布朗大學沃森國際與公共事務研究所高級研究員,本報駐美國記者胡澤曦採訪整理)
新疆的面貌是巨大變化的一個縮影
伊瑪納利耶夫·穆拉特別克
1988年的一個傍晚,我乘坐“伊爾—96”型客機飛抵烏魯木齊的機場。由於沒有空調,候機樓就像一個蒸籠。隨后,一輛蘇聯“伏爾加”轎車載著我沿著坑坑窪窪的城市公路,前往昆侖賓館。仿佛是經過了長途跋涉,汽車終於停在一座8層老建筑前。進入夜晚,城市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地方能看到星星點點的亮光。
在喀什的巴扎,到處是花花綠綠的塑料棚頂和仿佛歷經百年滄桑的夯土牆。這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縮影,底子很薄。可以想見,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克服了多少困難,才一步步在各個地區、各行各業全面鋪開,並逐漸改變了整個國家和全體國民的面貌。
如今,中國朝著繁榮富強的方向穩步邁進。社會發展計劃逐漸變為現實,現代化建筑拔地而起,莘莘學子進入高等學府深造……城市越來越漂亮,民眾文化程度越來越高,百姓生活越來越富足,中國也早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00年,我再次來到喀什。寬闊的馬路縱橫交錯,現代化高樓鱗次櫛比,大型商場和俱樂部隨處可見。花花綠綠的塑料棚子和古老的夯土牆都去哪了?這座城市的巨變讓我浮想聯翩。
2018年,我再次來到烏魯木齊,我乘坐的航班舒適平穩。舷窗外是一座大型機場。進入候機樓,涼爽宜人的氣息扑面而來,竟聽不到空調的噪音。多條行李傳送帶同時工作,放眼望去,不僅有來自中亞各國的航班,還有來自吉隆坡、伊斯蘭堡、迪拜、莫斯科等其他國家城市的航班,場面格外壯觀。
走出機場,是一條現代化的高速公路。各種品牌和型號的汽車令人目不暇接。我們很快就抵達酒店。這裡的服務員會講流利的外語。房間裡電視、網絡、國際長途應有盡有。我迫不及待地來到大街上,立刻就被各色店鋪以及櫥窗裡琳琅滿目的商品所包圍。電影院、大型超市、健身房盡顯國際大都市的風范﹔而精致的街心花園、林蔭小道、休閑廣場,又為城市增添了一抹亮色。
姑娘們的打扮靚麗時尚,智能手機成為人們的標配,購物、乘車甚至辦公都能在這個小玩意上完成。我的當地朋友們都住上了寬敞明亮的公寓,大部分人買了汽車,不少人家還將孩子送到國外留學,在人們臉上總能看見幸福的微笑。
近年來,漢語中的新詞不斷增加。要聽懂中國年輕人之間的對話變得越來越困難。詞匯量的擴充是新事物不斷涌現的必然結果,是中國改革開放巨大影響力的縮影。中國人的話語中透著自豪與自信。的確,歷史悠久的中國擁有燦爛的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之一。富強起來的中國正走近國際舞台的中心,是推動世界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新疆的面貌煥然一新,是中國改革開放帶來巨大變化的一個縮影。從1978年到現在,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國內生產總值從3600多億元提升至超過82萬億元。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值得世界學習,中國快速健康發展的經驗值得推廣。
改革開放讓中國和中國人民富強起來,“一帶一路”倡議為相關國家和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更讓全世界看到了共同繁榮的希望。
(作者為上海合作組織前秘書長、吉爾吉斯斯坦前外交部長,本報駐哈薩克斯坦記者周翰博採訪整理)
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多米尼克·德海耶
可以說,我是中國改革開放40年的見証者。誰能想到過去40年裡中國會發生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這種一日千裡的飛速發展恐怕在人類歷史上都十分罕見。
1974年,28歲的我被瑞士外交部派往瑞士駐華大使館工作。那是我第一次去中國,當時的中國非常封閉,外界知之甚少。對我而言,中國不但遙遠,而且神秘。
我還記得第一天在北京工作的情形。同事帶我參觀了使館各處,讓我對使館工作有了基本了解,然后帶我到財務室預支了一個月的工資。那是一沓當時最大面值的10元人民幣,總共有20張,這些錢相當於當時一個北京居民半年的工資。那時的中國還很貧窮,物資供應非常緊張。
1984年,我重返北京,開始了我在瑞士駐華大使館的第二個任期。和幾年前相比,中國各領域都有了可喜的變化。改革開放解放了生產力,發展了生產力,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到處都是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此時呈現在我眼前的是一個嶄新的中國:農貿市場隨處可見,從前國營商店門前長長的隊伍消失了,農產品數量豐富,品種多樣,以前很少見到的蔬菜水果等,都可以在市場上買到。由於中國大力吸引外資,現代化的賓館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外國人也多了起來,人們穿著的服裝不再是“藍色的海洋”,款式和色彩都更加豐富,人們的精神面貌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處處洋溢著一種昂揚向上的氛圍。
1995年,我第三次到瑞士駐華大使館工作。我先是出任文化參贊,1999年又被任命為瑞士駐華大使。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全面顯現,整體面貌煥然一新,中國取得的巨大進步讓我驚訝不已。
有一次,我到北京城南的一家餐館吃飯,我驚訝地看到,餐館外停放著很多汽車,就和歐洲很多餐館外看到的一樣。我好奇地問一位中國朋友:“這些小車都歸誰所有?”他告訴我,這些車都屬於個人所有。當時,我驚訝得半天合不攏嘴,隻能感嘆中國人的生活水平提高得真是太快了。
我在中國的時間加起來長達16年。這些年來,我游歷過中國很多地方,廣泛接觸了來自中國社會各界的人士。同中國朋友的廣泛接觸和交流,成為我記憶中最閃亮的片段。由於時空的阻隔,我和他們並不能經常見面。但是我相信,我們的感情經受得住時間和距離的考驗。
自上世紀70年代末起,中國始終堅持改革開放政策。正因如此,中國社會經濟得以蓬勃發展,國際地位日益提升。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變化令人驚嘆。毫不夸張地說,在中國工作和生活是我外交生涯中最難忘的經歷,我有幸見証了一個偉大民族的復興歷程。
經過40年的快速發展,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習近平主席於2017年1月對瑞士進行國事訪問,並在達沃斯舉行的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和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主旨演講。習近平主席闡述的關於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受到國際社會普遍贊譽,“一帶一路”倡議使中國與世界的關系變得愈加緊密。
(作者為瑞士前駐華大使,本報記者任彥採訪整理)
中國改革開放給蒙古國帶來了機遇
雅·岡巴特爾
1978年9月,我進入蒙古國立大學中文系學習。那一年12月,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開啟了中國的改革開放歷程。轉眼40年過去了,我的個人經歷恰好與中國的改革開放時間相吻合。我深切體會到,中國改革開放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就,充分証明中國成功選擇了一條符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1982年我大學畢業后,先在蒙古國立大學當中文老師,此后分別在蒙古國對外貿易部、海關、對外關系部等部門從事與中國相關的工作。從2001年至2011年,我分別在蒙古國駐中國大使館和駐呼和浩特總領館工作。我因為出差或旅游去過中國的許多城市,可以說見証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波瀾壯闊和40年來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上世紀80年代后期蒙中兩國開始啟動留學生交流活動。當時蒙古國去中國留學和進修的名額很少。1986年我有幸成為蒙古國去中國遼寧大學進修中文的6名學生之一。記得那是1986年9月,我乘坐烏蘭巴托至北京的國際列車,既感到興奮,又覺得好奇。到北京后又轉乘去沈陽的火車,第三天終於到達了沈陽,就此開始了我在遼寧大學一年的學習生活。
讓我至今記憶猶新的是遼寧大學食堂的伙食,既好吃又便宜。一個饅頭5分錢,一份炒飯8分錢,一頓飯幾毛錢就夠了。記得那個年代中國還在使用糧票購買米面,作為外國人我對此感到很好奇。
1990年蒙古國進入市場轉型期,經濟狀況急劇下滑,食品等日常生活產品短缺,民眾往往有錢卻買不到蔬菜、水果、面包等生活必需品。此時,經過十余年改革開放的中國經濟卻充滿活力,中國的食品、日用品等開始源源不斷地進入蒙古國市場,蒙古國很快度過了經濟困難時期。我認為,中國的改革開放給蒙古國發展帶來了機遇。
如今,隨著中國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蒙中兩國人文交流得到了長足發展,到中國的蒙古國留學生逐年遞增。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中國留學的蒙古國學生超過1萬人。按人口比例算,蒙古國留學生排在世界各國在華留學生的前列。
我的子女與中國也很有緣,可以說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受益者。2001年至2009年我在蒙古國駐中國大使館工作期間,我的女兒和兒子有機會在北京芳草地小學和北京五十五中學學習,為他們今后熟練掌握漢語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我的女兒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完成了本科學業,回國后曾在新華社烏蘭巴托分社工作。我的兒子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習航空專業,現在已經成為蒙古國航空公司一名工程師。我為子女們的成長感到高興,也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前景充滿信心。
(作者為蒙古國對外關系部參贊,本報駐蒙古國記者霍文採訪整理)
版式設計:蔡華偉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14日 23 版)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