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王麗媛)奇花異草之福地,珍禽靈鳥之天堂。濕地被譽為“地球之腎”,幅員面積達兩萬畝的西昌邛海濕地,是中國最大的城市濕地。
不僅是游人,連同在邛海勞作的環衛工、管理人員在海邊都滿是詩情畫意。 光明網 王麗媛/攝
“瘦了”的邛海又“胖”回來了
20世紀60年代以來,大量圍海造田、填海造塘,加之自然泥沙淤積,使邛海水面面積從正常蓄水位的31平方公裡,降至27平方公裡。
實施濕地恢復工程后的邛海濕地 光明網 王麗媛/攝
后來,隨著網箱養魚、農家樂等無序發展,也使邛海的濕地生態功能受到嚴重破壞,邛海水質一度惡化。
歷史數據及影像監測顯示,1989年到2000年之間,邛海的面積持續縮小。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涼山州、西昌市黨委政府便將邛海的保護納入緊迫的工作議程,首先立法保護邛海生態環境,先后出台《涼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護條例》、《<涼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護條例>實施細則》等。
2009年以來,涼山州、西昌市堅持以“打造國際重要濕地”為目標,累計投資50余億元,歷時達7年,分6期一步步建成。
四川省普查辦監測數據顯示隨著濕地恢復建設項目的開展,實施了退塘還湖、退田還湖、退房還湖“三退三還”工程,2010至2015年邛海的水域面積直線上升了 11.6%,“瘦了”的邛海又“胖”回來了。
在邛海生態保護和濕地恢復工程建設過程中,涼山州、西昌市還先后投入3.46億元,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邛海周邊可視范圍植被恢復工程,累計實施人工造林10萬畝,封山育林6.2萬畝,水土流失治理307平方公裡,每年減少排入邛海泥沙30萬噸。
拆遷安置的村民又“回來”了
目前,邛海濕地恢復建設項目已全部完成,夢裡水鄉、夢尋花海、夢回田園共2萬畝濕地環繞邛海,邛海濕地成為高原淡水湖泊濕地修復的示范窗口,同時也是全國首批、四川唯一的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實施濕地恢復工程后的邛海濕地 光明網 王麗媛/攝
2017年,邛海濕地獲評“國家濕地旅游示范基地”“民族地區旅游人才培養開發示范基地”,邛海濕地馬拉鬆獲“中國馬拉鬆金牌賽事”稱號。
這些榮譽帶來的品牌效應,使西昌游客人數暴增。據了解,今年國慶節日期間,西昌市共計接待游客106.72萬人次﹔旅游收入7.94億元,同比增長19.66%。
依托西昌旅游的良好口碑,邛海濕地恢復工程中,拆遷安置的村民也有了良好的發展前景,他們依托濕地開展旅游接待,從過去的靠土地為生,轉變為靠生態旅游致富,很多村民通過考試回到濕地公園做起了導游,收入明顯提高。
實施濕地恢復工程后的邛海濕地 光明網 王麗媛/攝
目前,邛海湖泊的生態環境保護取得了顯著成效,步入“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同步提升的科學發展軌道,為西昌建設現代化生態田園城市提供了重要支撐和保障。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