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延安:生態文明造就金山銀山

2018年10月26日07:52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陝西延安:生態文明造就金山銀山

【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地處黃河中游的陝西省延安市,堪稱黃土高坡的生動注腳:3.7萬平方公裡土地上黃土平均覆蓋厚度超過50米,年均日照時數超過2300小時。溝道密布、山峁相連,植被稀疏、沙塵蔽日,獨特的自然條件加上人為破壞,20世紀末延安成為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最為嚴重的地區。聯合國糧農組織專家甚至斷言:這裡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

1998年至今的20年間,延安人民用堅忍和毅力,創造了山川大地由黃變綠的人間奇跡,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全市經濟總量從不足百億元躍升到突破千億元。

“真不敢相信,延安這麼美。”金秋時節,來延安旅游的人們驚嘆連連。

國家退耕還林工程實施初期,延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以退耕還林、建設生態環境統攬農村工作全局”的總體思路,把退耕還林為主的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途徑。

1998年,延安率先在吳起縣開始封禁退耕,打響全國封山禁牧退耕還林第一槍。1999年,延安開始大規模退耕還林,成為全國最早的退耕還林試點區之一。2004年,延安組織市、縣、鄉、村2000余人開展退耕還林農戶普查,制定出台《延安市退耕還林成果鞏固暫行辦法》。20年來,30多套制度辦法和管理措施在延安陸續出台。

延安市長薛佔海說,延安退耕還林的秘訣就是“五個一”:一個好的領導班子,堅持一把手親自抓、負總責﹔一個有力的協調機構,全權負責退耕還林規劃的實施和落實﹔一套好的措施,通過建設基本口糧田、發展后續產業、建設沼氣、生態移民等解決農民的長遠生計問題﹔一種好模式,實行梁峁溝坡統一規劃,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一種精神,即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延安精神。

安塞區雷坪塔村農民張蓮蓮,多年來帶領家人累計植樹造林1750畝。在千畝林地創辦生態農場,發展林下養雞,2017年實現銷售收入480萬元。

“群眾對綠和美的認知,有了全新的維度。生態跨入新時代,融入萬家新生活。”延安市退耕辦主任仝小林說。

截至今年,延安累計完成造林2046.45萬畝,其中退耕還林1077.46萬畝,成為全國名副其實的退耕還林第一市,並使全市80%以上的農民受益,退耕戶戶均補助3.2萬元,人均收入7400多元。

陝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書記徐新榮介紹,退耕還林工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國家在延安投資最大、實施期限最長、覆蓋面最廣、群眾得實惠最多的項目﹔退耕還林使延安的山川大地實現了由黃到綠的歷史性轉變——森林覆蓋率由之前的不足10%提高到46.35%,林草植被覆蓋度達87.8%,年降雨量由350毫米增加到600毫米,流入黃河的泥沙由原來每年2.58億噸減少到現在的0.31億噸。

“如今的延安,不僅是革命聖地,還是林的海洋、鳥的棲息地、人類的宜居地、盛夏避暑的休閑地,是畫家、攝影家的寫生和拍攝基地。”延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柯昌萬說。(記者 張哲浩 馬榮瑞 楊永林)

(責編:丁濤、王政淇)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