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百縣百企調研行】
光明日報記者 陳建強 劉茜
最近一期的《時代周刊》推薦了100個2018年度世界上最值得去的地方,天津濱海新區圖書館榮列第一。無法想象,圖書館改造之前是一所創辦於1914年的老鹼廠。更讓人無法想象,濱海新區,40年前還是成片的鹽鹼荒灘。
改革開放讓濱海新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總面積2270平方公裡,常住人口300萬,地區生產總值7053億元。鹽鹼荒灘正在成為帶動京津冀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
改革開放永不止步
濱海新區應改革而生。2014年5月,天津濱海新區大刀闊斧改革行政審批制度,將18個審批部門216項審批事項及工作人員集體劃轉到行政審批局,109枚公章精簡為1個,在全國率先實現“一顆印章管審批”模式,取得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重大突破。
4年過去了,改革沒有止步。
“從電子化登記到獲得手機版電子營業執照,隻用了8分鐘。”天津東疆友美家家政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說。在濱海新區東疆保稅區,全程電子化注冊受到科技型、互聯網、共享經濟型企業和創業者的歡迎,“數據跑路”讓企業最多跑一次漸成現實。
今年年初,濱海新區在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基礎上,啟動新一輪改革,功能區數量從7個減少到5個。
針對干部“能上不能下”、發展活力不足等現實問題,天津開發區和天津港保稅區實行處級干部全員就地起立、對號競聘選崗入座、富余人員重新選崗。
“這是一個思想解放的過程,也是一個改革開放再出發、強身軀健體魄的過程。”天津市委常委、濱海新區區委書記張玉卓說。
生態宜居的智慧新城
1/3鹽鹼荒灘,1/3廢棄鹽田,1/3污染水面。
這樣的環境,怎樣發展?
2007年年底,中國和新加坡兩國政府決定共同建設一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蓬勃、社會和諧”的新型城市,最終選定在天津濱海新區一處30平方公裡的不毛之地。
2008年,中新天津生態城正式開工。10年后,荒地已是滿眼新綠。
出天津市區40公裡,從彩虹大橋駛入中新天津生態城,清水綠岸旁、濃濃花蔭間,低密度建筑群錯落有致。
這是一次從無到有的創造。
埋首耕耘,荒灘上誕生了世界第一套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綠色建筑100%,綠色出行90%,市政管網普及率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小於20%,實施水生態修復和土壤改良……22項控制性指標和4項引導性指標,既有前瞻性,也有可操作性。
“舉個例子,構建水生態與水循環體系是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的特色與成果,10年前這裡提出加強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實施分質供水,到今天仍不過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介紹,雨水收集后經過綠地淨化,全部進入景觀水體用於景觀補水,對北方缺水城市極具示范意義。
智慧城市建設穩步推進。天津濱海綜合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蔣寧說:“智慧代表城市未來生產生活的發展方向,主要表現為智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智慧經濟蓬勃發展,智慧生活形態更加豐富,城市運行更加高效便捷。建設智慧新城,濱海新區將做到智能制造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智能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進一步增強,智能港口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
來到濱海新區天津港,集裝箱碼頭生產作業繁忙。“集裝箱一體化”新系統實現了信息數據共享,生產組織流程標准化、調度指揮智能化、資源利用合理化和客戶服務便捷化。天津港信息技術發展有限公司李岩介紹:“天津港正加快構建港口雲數據資源服務中心,建設基於雲技術的口岸級數據中心和計算中心,此外還將搭建自動智能、成果智享、生態智聯、數據智慧的京津冀港口物流供應鏈服務平台,使港口智能化水平持續提升。”
“濱海新區不僅僅是一座工業新城,這裡綠色宜居,智慧快捷,人文氣息日漸濃厚。”在濱海新區已落戶10年的張帆琪頗有感觸,“吹著海風,讀著書,令人愜意。”
《光明日報》( 2018年10月09日 01版)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