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號”九探北極歸來

2018年09月27日08:00  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雪龍號”九探北極歸來

9月26日,“雪龍號”停泊在碼頭上。新華社發

 

一位科考隊員(左)在碼頭上與家人拍照。新華社發

歷時69天,安全航行1.25萬多海裡,9月26日上午,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冰情復雜、氣候多變等困難,圓滿完成了考察任務,順利返回上海碼頭。

本次北極科學考察是自然資源部組建后組織的首次極地考察。考察隊先后在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冰洋中心區域等海域開展了基礎環境、海底地形、生態、漁業、海冰和航道等綜合調查,取得了豐碩的考察成果。“總體來看,我們圓滿完成了既定目標”,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隊臨時黨委書記、領隊朱建鋼表示,考察進一步夯實了北極業務化監測的基礎,對我國北極科學研究、業務化監測體系建設、北極環境評價和資源利用作出了積極貢獻。

1.科考監測量和設施布放量創歷次之最

作為近北極國家,北極氣候變化對我國的氣候環境有著直接和間接的影響。與此同時,北極海冰快速變化對航道的影響、北極環境保護等問題越來越受到國際關注,然而,我國目前掌握的北極科考實測數據仍較為缺乏,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對北冰洋重點海域的考察力度。

作為首次將業務化監測項目和科研項目相結合的極地考察,充分布放各類科學監測儀器以獲得更多第一手數據是重中之重。據了解,科考隊共在考察海域實施了88個海洋綜合站位觀測,並以北冰洋漂浮浮冰為臨時基地,開展了9個短期冰站和1個長期冰站作業,長期冰站為期3天,上冰作業累計達365人次。本航次依托冰站和直升機共布放了48個無人值守觀測設備﹔錨碇觀測平台的回收和布放達13次﹔共完成89次GPS探空觀測﹔在楚科奇海陸架成功回收沉積物捕獲器2台並再次布放了沉積物捕獲器3台。值得注意的是,科考隊在長期冰站上布放了1個雙天線測繪精度的DGPS海冰漂流浮標。該浮標既能測量海冰漂移的平移位置,又能觀測到海冰旋轉。這是我國首次在北極布放這一類型浮標。

“無論是冰站數量、冰基浮標,還是錨碇觀測平台的布放量,都達到了我國歷次北極考察之最。”朱建鋼說。他介紹,通過以上監測設備,本次科考共獲取基礎數據約1TB和各類樣品逾2萬份,為系統了解北冰洋重點海域的海洋環境和生態特征,掌握多尺度海—冰—氣相互作用及其天氣氣候效應,評估中央航道的適航性,探索北冰洋海洋酸化、人工核素和微塑料分布等新型環境問題積累了寶貴的觀測數據。

2.我國自主研發的水下滑翔機首次應用

白令海是連接太平洋和北冰洋的海上通道,其環境變化可直接影響北冰洋入流水的性質,進而影響北極海洋環境。因此,白令海一直是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的重點調查區域。本次考察中,科考隊首次在白令海成功應用了我國自主研發的水下滑翔機進行考察。

據了解,水下滑翔機是一種新型水下機器人,具有能源消耗小、續航力強、實時性好的優點。尤其在環境惡劣的極地,滑翔機的應用可有效提高極地環境空間和時間測量密度。此次布放的水下滑翔機為中國自主研發,主要用於觀測調查海域的水文環境,可獲取從表層到千米深度的溫鹽剖面數據。水下滑翔機可以沿設定軌跡進行觀測,運行軌跡類似“V”字,可下沉到海面以下1000米后再上升至海面,並將相關觀測數據傳輸回國內,之后重復該過程,約4至5個小時可以完成一個“V”字剖面考察。

科考隊首席科學家助理、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員陳紅霞介紹:“該滑翔機是在本航次開始北上途中布放,成功進行了45天的觀測,航行500海裡,獲取229個海洋溫鹽剖面,成功實現白令海海盆和陸坡區連續、高密度觀測。與以前的考察相比,水下滑翔機可以更節約時間和人力物力,並且觀測范圍更大、效率更高。這標志著我國具備了在極區海洋採用無人平台開展自主長期業務化監測的能力。”

陳紅霞透露,本航次水下滑翔機獲得的數據已傳回國內,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已經完成滑翔機數據的初步處理。該數據可為開展白令海海盆和陸坡區動力環境空間分布特征及其變化規律研究提供寶貴的資料。

3.海冰消減對動植物影響顯著

近40年來,北極海冰加快減退,是地球表面發生的最顯著變化之一,成為全球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那麼,今年北極的冰情如何?科考隊有何發現?

中國第九次北極科學考察首席科學家助理雷瑞波介紹,在此次北極科學考察的主要區域——太平洋扇區,科考隊觀察到,8月至9月中旬,浮冰多且密集,開闊水域少,且海冰密集度隨緯度不斷升高。在北緯80°以上,海冰覆蓋范圍超過了90%,北緯84°以上,幾乎達到100%。科考隊原計劃在冰情允許的情況下,“雪龍”船嘗試穿越北極點。但自“雪龍”船8月10日行至北緯80°,海面開始出現密集冰區,海冰覆蓋面積超過90%。從北緯84°到北緯85°,“雪龍”船破冰走了幾天,可謂寸步難行。

盡管考察區海冰情況較好,但科考隊在北極也發現了海冰消融所帶來的不良影響。考察人員發現,北極的氣候變化直接影響了冰藻的數量。冰藻是生長在北極地區的一種微型藻類,隻有大量聚集時才能被肉眼看見。海冰變薄給冰藻生長提供了更充足的陽光。通過實驗室觀察,冰藻在考察所經區域呈現旺發態勢。

海冰減少,也會對北極的生態系統構成威脅,影響大型哺乳動物的生存和捕食環境。在今年的北極科考過程中,從近北緯80度開始到航線最北端,科考隊共計三次發現北極熊身影。從數量上看,共計7隻。這個數字刷新了近十年來我國北極科考中發現北極熊最多的紀錄。

種種跡象表明,北極海冰消減的趨勢仍然顯著。雷瑞波認為,對於北極海冰的觀測仍需加強。他指出,我國在北極開展的海冰觀測研究,特別是在太平洋扇區,積累了長達20年的觀測數據。但這些數據還是非常有限,遠遠無法支撐海冰快速變化機制的研究。“近幾年,通過冬季的遙感衛星觀測研究,我們發現北極海冰變薄趨勢顯著,遠比覆蓋范圍減少的趨勢明顯。要想摸清這種新變化,就要加強冰厚的觀測研究。”(記者 楊舒)

(責編:丁濤、申亞欣)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