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策招賢納士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魏宇晨):上海浦東匯聚了中國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上海超級計算機中心等10多個科學機構,吸引了眾多海內外人才來滬就業創業。記者近日在浦東採訪時發現,浦東在吸引人才方面有獨家經驗和秘密。
九十年代初,這裡設立了中國第一個保稅區﹔1995年,這裡引入了中國第一家外資銀行﹔2013年,中國第一個自貿區在這裡成立。中國東部的上海市,經歷、見証了中國改革開放的許多歷史性進程。說起上海這些年的變化,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總經理、德籍華人周虹女士說:“差別特別大。我是1983年出國的,那時候從家鄉溫州去上海得坐輪船,去德國花了一周時間,因為要坐輪船到上海,火車開了一天一夜到北京,從北京飛德國的航班,一星期隻有兩個航班。現在十幾個小時就能直達德國了。城市的面貌變化也很大,如果我出差久一點,回到上海就覺得不一樣。如果離開德國一年,回去基本上看不到有什麼變化。”
周虹自幼跟隨父母前往德國學習生活,七年前回國工作。2017年6月,上海浦東正式宣布成立全國首個海外人才局,並推出提高海外人才通行和工作便利度的九條措施。其中一條是,經過上海自貿試驗區管委會的推薦,像周虹這樣的外籍高層次人才,可獲得上海的永久居留身份証。政策出台后,周虹很快提出了申請,有幸成為全國第一位經自貿試驗區管委會推薦、獲得永久居留身份証的海外人才:“我第一時間向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管委會提出申請,獲得永居証的時候我才知道是這是全國首張。這是我的榮譽,因為它不僅讓我的工作生活便利很多,也讓我更想扎根於中國。我出生在浙江溫州,12歲就出國了,是德國籍。我在微信朋友圈分享后,好幾位也申請了,其中有兩位申請成功。浦東有這樣的政策,就能吸引高端人才在浦東、在上海發展。”
上海浦東在發展中調整人才結構
1990年4月,中國政府正式宣布開發開放浦東,在浦東實行經濟技術開發區和某些經濟特區的政策。兩年之后正式批復設立浦東新區。隨之而來的是一系列招賢納士的舉措,為人才扎根浦東提供了土壤。從最開始不拘一格攬人才,到20世紀初期的產業聚才,開發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人才市場、兩種人才資源,再到如今的高端產業吸引人才、周到服務留下人才,一步步舉措為海外就業創業人才免去了后顧之憂。上海浦東國際人才發展中心主任黃逸飛女士介紹說:“我們吸引人才工作分為三個部分就是組織創新、制度創新和工作創新。制度創新方面,今年四月份浦東發布了‘人才發展35條’。其中,8項人才制度裡第一條就是外籍核心人員如果承擔了上海或國家重點項目,是可以申請在華永居的。未來浦東國際人才港,還會打造公共服務、市場服務、宣傳交流活動和在線服務等五大功能平台。”
數據顯示,2017年由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辦理手續直接引進來滬創新創業的海外人才超過11萬人,圍繞國家和上海重點項目建設組織實施高端外國專家項目、重點引智項目100余項,資助引智經費1500余萬元人民幣。截至今年3月底,上海已為100位外國高端人才簽發了《外國高端人才確認函》,辦理數量居全國之首。最新調查顯示,上海已經連續六年成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獨具魅力的上海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青年才俊。目前在上海張江從事機器人行業的“90后”小伙曾先生,再有三個月就能通過積分落戶政策拿到上海戶口了。他說,上海的各項吸引力讓他選擇在這裡扎根:“我剛來上海的時候就住上了公租房,交通各方面非常方便。另外上海城市非常包容和開放,在這裡可以接受到全世界各種各樣的文化,而且大家都能找到立足之處。過去幾年我去了全球30來個國家50多個城市,對比下來上海對我吸引力最大。”
人才是推動科技創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國推進的新一輪改革開放措施中,上海正憑借人才優勢,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