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9月17日,國家統計局發布,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系列報告之環境保護事業全面推進態文明建設成效初顯。
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逐步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加強對自然保護區保護力度,推進水土流失治理,重視建設和保護森林生態系統、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治理和改善荒漠生態系統,全面加強生態保護和建設,國家生態安全屏障的框架基本形成。2013年,《全國生態保護與建設規劃綱要(2013-2020年)》出台,提出到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得到改善,增強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服務功能,生態系統穩定性加強,構筑“兩屏三帶一區多點”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隨著生態保護和監管強化,生態安全屏障逐步構建,我國自然生態系統有所改善,自然保護區數量增加,森林覆蓋率逐步提高,濕地保護面積增加,水土流失治理、沙化和荒漠化治理取得初步成效。
林業生態建設穩步發展
根據第八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09-2013年)結果,全國森林面積2.08億公頃,森林覆蓋率21.63%,活立木總蓄積164.33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與第一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1973-1976年)相比,森林面積增加0.86億公頃,森林覆蓋率提高8.93個百分點,活立木總蓄積和森林蓄積分別增加69.01億立方米和64.81億立方米。2017年,全國完成造林面積736萬公頃,比2000年增長44.2%。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森林資源呈現出總量增加、質量提升、結構優化的變化趨勢。
自然生態保護得到加強
從自然保護區建設看,2016年,全國自然保護區達2750個,比2000年增加152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14733萬公頃,比2000年增長50.0%。
從濕地資源保護看,2013年第二次全國濕地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全國濕地總面積5360.26萬公頃(另有水稻田面積3005.7萬公頃未計入),濕地率5.58%。納入保護體系的濕地面積2324.32萬公頃,濕地保護率達43.51%。我國已初步建立了以濕地自然保護區為主體,濕地公園和自然保護小區並存,其他保護形式為補充的濕地保護體系。
從水土流失治理看,2016年,全國累計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2041萬公頃,比2000年增加3945萬公頃﹔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積562萬公頃,比2003年增長1.4%。
荒漠化沙化控制成效顯著
第五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顯示:截至2014年,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261.16萬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172.12萬平方公裡,有明顯沙化趨勢的土地面積30.03萬平方公裡,實際有效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積20.37萬平方公裡,佔沙化土地面積的11.8%。與2009年完成的第四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相比,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1.21萬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減少0.99萬平方公裡。與1999年完成的第二次全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相比,全國荒漠化土地面積減少6.24萬平方公裡,沙化土地面積減少2.19萬平方公裡。荒漠化和沙化程度逐步減輕,沙區植被狀況進一步好轉,區域風沙天氣明顯減少,防沙治沙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