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石橋家紡城某店內剛完成一筆交易。
改革開放中成長,疊石橋成享譽中外家紡之都
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南通疊石橋只是東部沿海地區再尋常不過的一個小鄉鎮。從腳踩縫紉機繡枕巾、桌布起步,疊石橋經歷了在夾縫中生存、在改革開放中成長的發展歷程。
起初,疊石橋只是當地農工副產品的集散地。有少數農戶將蔬菜、禽蛋等農副產品拿到疊石橋邊銷售,就在橋邊、路旁、田頭隨地擺攤,先到先擺。后來,當地人漸漸把自己做的刺繡、自己家紡的老布、藍印花布等也拿來買賣,家紡市場的雛形開始出現,規模也越來越大。
“疊石橋家紡的真正發展還是在改革開放后,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出台了很多政策幫助商戶成長壯大。”一位從北方來到疊石橋創業,現如今已經擁有自己的工廠和專賣店的老板這樣說道。據了解,1983年后,海門疊石橋當地黨委、政府借改革開放春風,專門出台文件,積極鼓勵和支持家紡產業的發展,先后六次將市場加以擴建,總投資6億多元。
經過30多年發展,疊石橋家紡產業已從傳統手工藝、普通縫紉機生產,發展形成“產業鏈條完整、公共服務優質、功能配套健全”的超級家紡產業集群,基地覆蓋周邊8個縣市(區)、30多個鄉鎮,從業人員50多萬,擁有家紡企業25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及外貿企業300多家,家紡年生產能力超過2000億元,外貿供貨額約佔全國的十分之一、江蘇的二分之一。
目前,疊石橋國際家紡城已成為全國乃至全球規模最大、檔次最高、品類最全的家用紡織品專業大市場。家紡產品全國市場佔有率超40%,暢銷全國250多個大中城市,遠銷全球五大洲。2018年5月,“一帶一路”疊石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在疊石橋國際家紡城舉行,來自俄羅斯、巴基斯坦、保加利亞、緬甸等19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貿易商、數萬種中外商品雲集於此。為期4天的交易會,實現交易額上千萬元,境內外採購商超5萬人。
從偏僻的鄉村走來,今天的疊石橋已經是一座享譽中外的家紡之都,它三十年來的歷程不是幾句話就能說盡的,它是疊石橋人用三十年的心血鑄就的一幅歷史畫卷,承載著千百年來中國農民的求富夢想,也鐫刻了市場經濟風雨中的坎坷與艱辛。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