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蒼梧海上山,蓬萊方丈有無間。”蘇軾曾在《次韻陳海州書懷》如此描寫古雲台山,當年它只是黃海中的一座島嶼,18世紀因為地殼運動與大陸相連,才有了今天的連雲港。滄海桑田的變化讓人意想不到,就像已經走過了40年改革開放歷程的連雲港,也在蘇北這片大地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2009年4月20日,習近平同志視察連雲港時提出:“孫悟空的故事,如果說有現實版的寫照,應該就是我們連雲港在新的世紀后發先至,構建新亞歐大陸橋,完成我們新時代的‘西游記’。”此后,“后發先至”四個字就注入了連雲港的血液裡。
40年飛躍萬重山。“高質發展、后發先至”,連雲港在改革開放的浩蕩浪潮中,已經成為全國優秀旅游城市、世界水晶之都、全國創新藥物先行區和知名“藥港”、國家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
旅游文化創新發展,精神指引一往無前
“培育壯大旅游、文創等特色產業。”在介紹未來“發展大產業”時,連雲港市委書記項雪龍特意強調了發展旅游和文創等特色產業對連雲港的重要性。
孔望山摩崖石刻、藤花落遺址、將軍崖岩畫、大伊山新石器時代石棺墓葬群、花果神山、漁灣山水、東海溫泉、抗日名山等眾多著名景區構成了連雲港“海、古、神、幽、奇、泉”六大特色和神奇浪漫的風韻,而早在1988年雲台山風景區被國務院批准確定為40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時,連雲港的旅游業幾乎為零。
借改革開放的東風,經過30年發展,截至2018年,連雲港已經有國家級旅游景區40個、景點300多處,其中1個國家5A級旅游景區,10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3個、國家及省級特色景觀旅游名鄉鎮4家、省自駕游基地2家、省工業旅游區4家、省星級鄉村旅游區(點)49家。
因為一座山,繁榮一座城。孫悟空和花果山讓連雲港更為世界所知,而連雲港的水晶產業更像是踩了孫悟空的筋斗雲,從1987年起步於一條項鏈,到年產值過百億,與改革開放的時代同頻共振,蓬勃發展。
世界上有水晶交易的地方,就有東海人。這已是不爭的事實。經過多年的培育和發展,東海水晶從業人員近25萬人,擁有各類水晶加工企業3000多家,形成了年產3000萬件水晶首飾、500萬件水晶工藝品的生產規模,年交易額突破百億元。“東海水晶”成為“江蘇符號”,也讓連雲港成為了名副其實的“世界水晶之都”。
改革添動力,創新出活力。從拎著編織袋南下北上推銷東海水晶,到“闖”出國門異國“淘晶”,再到打造流水線工廠化生產模式,搭建獨具特色的水晶電商平台,建設中國水晶文化創意產業園。“世界水晶之都”走過的道路,就是東海人不斷轉型升級、創新產業發展模式、走特色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的道路。
人無精神不立,城無精神不強。連雲港在旅游業和水晶產業發展中這種砥礪奮斗不斷創新、面對困難毫不退縮的精神在新時代又有了新注解。
“連雲港去年以960分的高分創成了國家衛生城市,更重要的形成了‘同心同德、真抓實干、迎難而上、勇爭一流’的創衛精神,這是我們連雲港的寶貴財富,也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有力法寶。”連雲港市委書記項雪龍向記者表示,以創衛精神為支撐,全市人民不甘落后、團結拼搏、負重奮進,就一定能一往無前。
工業立市產業強市,創新綠色高質量發展
在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潤眾生物工程藥物研發生產基地,副總經理殷昭寧帶著記者在尚未投入使用的生產車間走了一圈。這個投資17.92億、佔地面積512畝的項目如火如荼的建設場景,正象征著連雲港市蒸蒸日上的醫藥產業發展現狀。
在中國醫藥界,有“中國醫藥創新看江蘇,江蘇醫藥創新看連雲港”的美譽。
今年5月,連雲港企業恆瑞醫藥以第64位的排名再次入選《福布斯》雜志發布的2018年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百強榜單,是中國唯一入選的“制藥”類企業。除此之外,還有江蘇豪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江蘇康緣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連雲港知名藥企,進入2018年中國醫藥研發產品線最佳工業企業20強。
“我們很重視創新研發和知識產權保護,研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12.82%,專利藥則在國內跟美國同時進行申報。”恆瑞醫藥黨委副書記張永強對記者介紹說,“2000年以前,中國幾乎沒有專利藥,很多藥價格都很高。現在我們的很多藥還沒上市美國就已經來採購。”厚植創新沃土,將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主引擎,將發展理念創新與人才、營銷激勵機制創新融合並進,恆瑞多年穩居中國藥企創新榜首,已成為中國醫藥行業標杆企業,目前正在“對標”國際一流,不斷完善創新機制。
“堅定不移推進工業立市、產業強市。”這是項雪龍書記對記者強調的重點工作之一。如果說醫藥產業已經讓連雲港更強,那麼工業應稅銷售收入9年間從746億元增長到2366億元,形成了石化、冶金、裝備制造三大千億級產業集群,12個百億級特色產業,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正式獲批,重大臨港產業加速集聚等就是對工業立市最好的詮釋。
“這裡是海邊,地質太鬆軟,打地基的時候一打就塌陷,為了給土地做硬化,前期進行了很多基礎設施的投資。”在徐圩新區,管委會外聯辦主任吳昊會指著石化產業園介紹說,很難想象如此規模的園區是2011年才開始啟動建設的,作為國家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這裡正在規劃建設世界一流的石化產業基地。
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作為國家東中西區域合作示范區,這裡擁有廣袤的臨港產業區,是發展大石化、承載大項目的優選區域,截至2017年底,新區簽約引進產業項目超過2200億元,但因不符合節能環保准入要求被否決的項目總投資超過3000億元。
綠色是高質發展的底色。項雪龍認為,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不是矛盾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辯証統一的,關鍵在於有什麼樣的發展理念。連雲港把徐圩新區作為發展臨港產業主戰場,嚴格按照環保安全、工藝設備、投入產出、品質品牌四個“世界一流”標准,扎實推動盛虹煉化、中化國際等一批千億級項目建設,大力發展世界級的大石化產業。
與此同時,推動“兩灌”化工園區徹底整治到位,保持優良空氣,重抓水環境治理,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強化山體、岸線、濕地的保護修復,在推動“高質發展、后發先至”征程中,始終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一手抓發展、一手抓環保,努力走一條經濟快速發展、生態依然良好的路子。
“一帶一路”擘畫未來,東方大港散發新光芒
“我2005年來這工作,十幾年過去了,碼頭泊位等級從15萬噸級提升到30萬噸級,在碼頭看到停靠的集裝箱船變得越來越大,特別壯觀,也很自豪,相信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會變得更好。”連雲港港口控股集團工作人員楊開林對前來採訪的記者講述著他眼中連雲港港口的變化。
展望未來的最好起點是回顧歷史。早在1919年,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便將連雲港確定為“可容巨舶”的“東方大港”。如今百年過去,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一帶一路”交匯點城市、“一帶一路”支點城市,連雲港正開足馬力、劈波斬浪,不斷以全新的姿態屹立於東方,散發出奪目的光彩。
港口是連雲港最大的資源,是連雲港的核心競爭力。
上世紀50年代,港口吞吐量突破100萬噸,躋身全國八大港口之一,並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原油轉運港。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連雲港已經由主港區連雲港區拓展至贛榆、徐圩、灌河港區,港口航道由5萬噸級浚深至30萬噸級,萬噸級泊位從5個增加到70個。貨物吞吐量擴張至2.3億噸,集裝箱業務從零起步,攀升至472萬標箱。新亞歐大陸橋開通運營,連雲港承擔了全國50%的過境運量,成為中國中西部和中亞國家最便捷的出海口。
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連雲港是新亞歐大陸橋的東端起點,也是海陸交匯的樞紐城市。連貫東西,溝通南北,獨特的區位優勢賦予了連雲港重大歷史使命。“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首個實體項目中哈(連雲港)物流中轉基地2014年落地連雲港。
四年來,中哈物流基地一直在為升級准備,除了多式聯運監管資質外,還具備保稅倉庫功能,擁有海關各項便利服務舉措,信息聯通水平全國領先。中哈物流正以更快速、更便捷、更便宜的物流品質,獲得了各方面的廣泛認同。數據顯示,2018年1-4月,中哈物流基地累計完成貨物進出庫量144萬噸﹔集裝箱空、重箱進出場量8.9萬標箱,集裝箱拆裝箱量3639 標箱,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勢頭。
“過去,經霍爾果斯到阿拉木圖的貨運班列需要水路轉公路,單程要12天左右。” 中哈物流國際有限公司生產業務部部長孔祥偉介紹,“海鐵聯運后,貨物運輸時間縮短了一半,費用節省了20%。”
放大向東開放優勢,做好向西開放文章,連雲港主動作為,圍繞打造“一帶一路”戰略支點,形成了“建設大港口、構建大交通、推動大開放、發展大產業、城市功能和品質大提升、實現大發展”的思路舉措,並出台了《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266個具體項目,目前各項工作正在有力有序展開。
藍圖已繪就,奮斗正當時。在首批14座沿海開放城市中,連雲港交出的成績也許不算最亮眼,但連雲港已經進入工業化的加速期、城鎮化的建設期、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后發先至的趕超期、良好發展的機遇期,加快發展的基礎越來越好、條件越來越成熟。
正如連雲港市委書記項雪龍所說“一座有奮斗精神的城市,才是有希望的城市。”連雲港堅持提高核心競爭力、做好高質量發展,以更加昂揚振奮的精神狀態拼搏奮斗,定能實現后發先至,以雄赳赳、氣昂昂的姿態昂首跨進“十四五”。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