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改革開放40年,浙江省湖州市的織裡鎮,從窮鄉僻壤成長為今天的“中國童裝之都”,連續4年入圍全國百強鎮,全國有45萬人在這裡就業發展。成長的道路並非一帆風順,改革的過程需要勇氣和擔當。今天,專欄《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聚焦浙江織裡,一起來看它40年的改革發展之路。
8月29日,織裡鎮發布中國童裝指數,這為全國童裝行業發展提供了風向標和晴雨表。
這是七八十年代的織裡鎮,人多地少,沒有資源、沒有集體企業,就業無門的織裡人找到了一條織布販賣的路子。可那時,這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尾巴,吳子性調來織裡,面臨的第一個任務是拆掉這些織布機。
不拆,怎麼辦?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歷史征程。在這樣的背景下,織裡的織機不僅一台沒拆,吳子性的想法還得到了省市的支持。織裡經濟開放區挂牌成立,浙江省率先對這裡的個體工商戶實施土地優惠、稅收減免等。政策鬆綁,鎮上從紡織發展而來的童裝加工企業猛增到13000多家。
野蠻生長的童裝產業給織裡人帶來財富的同時,“一樓店鋪、二樓廠房、三樓宿舍”的“三合一”生產條件也埋下安全的隱患。2006年,一個月內兩場大火讓23人喪生,一個決定織裡人命運的命題擺在了黨委政府的面前:童裝產業,是關掉還是保留?
當時“三合一”廠房,法律上是空白。要繼續發展童裝產業,安全就得跟上。怎麼辦?織裡鎮聯手國家、省裡消防部門一起試驗、不斷驗証,最終創造性地將住宿和生產實現了水平隔離,並在樓房外部修建了消防連廊和逃生梯,解決了這種廠房帶來的火災隱患。織裡的這套方案也直接被寫入2009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
2010年9月,織裡鎮發布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織裡童裝產業再次涅槃重生,吸引了大量外地勞動力,但隨之而來的社會矛盾也越來越多。當地人開始審視傳統童裝業面臨的問題:勞動力密集,附加值相對較低。
從那以后,織裡童裝產業開始轉型發展,生產進園區、生活進社區、交易進街區,一批現代化的標准廠房雨后春筍,全球各地的童裝設計師不斷涌入。從“現抄、現做、現賣”到“先研發、再訂貨、后生產”,如今,織裡童裝的年產值達到了1000億,佔據全國童裝市場的半壁江山。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