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 張小妹)10月1日起,《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將正式實施。在昨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郭燕紅介紹說,在全國診療服務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醫療糾紛數量和涉醫違法犯罪案件數量實現連續5年“雙下降”。2013年以來,全國醫療糾紛總量累計下降20.1%﹔涉醫案件累計下降41.1%。2018年1-8月份仍保持持續下降的趨勢。
今年6月20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草案)》,7月31日,《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條例》正式發布,並將於10月1日起施行。國家衛健委昨日舉辦新聞發布會,介紹我國目前醫療糾紛預防和處理的相關舉措。截至目前,江蘇、江西等11個省份頒布實施地方性法規或地方政府規章,明確規范醫療糾紛的處理。
《條例》指出,要加強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管理,強化醫療服務關鍵環節和領域的風險防控。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技術服務,應當與其技術能力相適應,確保安全有效,符合倫理﹔開展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等診療活動,應當提前預備應對方案,主動防范突發風險。《條例》還加強了醫療服務中的醫患溝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所提咨詢、意見進行解釋說明並按規定進行處理,對患者所提疑問進行核實、自查並予以溝通﹔醫療機構應當建立健全投訴接待制度,方便患者投訴或者咨詢。
《條例》引導醫患通過人民調解解決醫療糾紛,規定,對分歧較大或者索賠數額較高的糾紛,鼓勵醫患雙方通過人民調解的途徑解決﹔一方申請人民調解的,人民調解委員會征得另一方同意后進行調解﹔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醫療糾紛不得收取費用。
《條例》明確了處理醫療糾紛的原則、途徑和程序。《條例》規定,處理醫療糾紛,應當遵循公平、公正、及時的原則,實事求是,依法處理﹔發生醫療糾紛,醫患雙方可以通過自願協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訴訟等途徑解決。在此基礎上,《條例》具體規范了醫療糾紛自行協商、人民調解和行政調解的程序,明確了人民調解、行政調解中的專家咨詢、鑒定等制度,並與司法訴訟作了銜接。此外,《條例》規定,發生醫療糾紛后,醫療機構應當告知患方醫療糾紛處理的程序、証據固定的要求等,引導並配合患方依法化解醫療糾紛。《條例》還對維護醫療秩序、處置違法犯罪行為作了規定。
郭燕紅透露,在全國診療服務量持續增長的情況下,醫療糾紛數量和涉醫違法犯罪案件數量實現連續5年“雙下降”。2013年以來,全國醫療糾紛總量累計下降20.1%﹔涉醫案件累計下降41.1%。2018年1-8月份仍保持持續下降的趨勢。
據郭燕紅介紹,我國醫療糾紛多元化解機制已經形成。超過85%的二級以上醫院設立投訴專門管理部門。醫療糾紛人民調解成為主要渠道,每年超過60%的醫療糾紛通過人民調解方式化解,調解成功率達到85%以上。醫療風險分擔機制基本確立。全國有11萬余家醫療機構參加了醫療責任保險,北京、江蘇等20余個省份建立調保銜接工作模式。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