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海上來 改革進行時

天津:潮起渤海灣 改革再出發

人民網記者 魏艷

2018年08月22日15:48  來源:人民網
 

初秋的渤海灣,改革的東風激蕩,創新的大潮奔涌。

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40年來,津沽大地緊緊扭住開放創新的"根"和"魂",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一路風雨兼程、澎湃前行,不斷開創新的前進道路,開辟新的發展空間,走過了波瀾壯闊的征程,成績巨大,碩果累累。黨的十八大以來,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作為重要支點,天津這座海濱城市迎來了再出發的機遇,成為了區域經濟的重要帶動力量。

眾行致遠 濱海新區為京津冀協同發展搭建“大舞台”

1984年,濱海新區在一片鹼花如霜的不毛之地上起步,沒有產業基礎,沒有基礎設施,沒有成熟經驗可循,靠的就是刀刃向內的自我革命和在改革發展中持續先行先試的勇氣。如今,這片土地上已經聚集了近7000家外資企業、上萬家內資企業,在這裡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超過140家。

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濱海新區按下了改革的“快進鍵”,開啟了力度、廣度、深度都前所未有的改革探索。從開發區“一枝獨秀”,到開發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保稅物流園區、綜合保稅區、保稅港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自貿試驗區“群花爭艷”,現在的濱海新區已成為國家多層次開放的“試驗田”。

新時期要譜寫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京津“雙城記”。為此,濱海新區大力吸引了一批北京項目落戶天津,促進兩地的發展。2016年11月,由京津兩市共同建立的“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在濱海新區正式揭牌,這片磚紅色低層寫字樓群已然成為了京津冀協同創新的“新地標”。

“北京有創新資源,天津有產業化資源。”在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運營服務有限公司人力資源總監李琦看來,科技園是加快區域轉型升級、推動京津雙城聯動發展的重要抓手,對於深化京津兩市創新合作具有重大意義。“截至目前,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已新增注冊企業638家,注冊資金86.83億,其中自北京的企業有200余家。下一步,園區還將對創新發展若干措施的出台、設立產業發展基金等重點工作積極進行推進,引導推動京津兩市科研院所、高新技術產業等創新資源交流互動,共同構建跨區域的創新創業生態系統。”

2017年,濱海新區制定了建設繁榮宜居智慧新城的目標,規劃通過三年左右的努力,形成有四到五個在全國領先的重點產業,兩到三個國家級產業創新中心,十個以上的千億級產業集群,率先闖出新常態下新舊動能迭代更替、接續轉換的新路徑。

獨行之速不若眾行之遠。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浪潮中,天津濱海新區在走出“一畝三分地”的同時,還積極對接和服務北京、河北,唱好京津冀協同發展“大戲”。據統計,四年來,濱海新區累計引進非首都功能疏解項目2900余個,協議投資額逾3500億元。同時,天津自貿試驗區還實現了功能向河北港口的延伸,使津冀港口形成了“境內關外”互聯互通。

改革攻堅 中新生態城要讓綠色落地生根

清晨,當東升旭日從海平面噴薄而出,高樓林立的城市迎來第一縷陽光的時候,濱海新區中央大道兩側排列著的太陽能光伏電池板就開始工作了。遠處彩虹橋附近的曠野上,矗立著一架架風力發電機,這裡就是國網天津電力在生態城啟動並建設的首個智能電網創新示范區。

據工作人員介紹,建成並網運營的中新天津生態城北部高壓帶光伏發電以及生態城中央大道光伏發電兩個項目,每年最多可發出約1110萬千瓦時清潔的電力,如果不間斷運營20年,累計最大總發電量約22200萬千瓦時。

建設“智能電網”只是綠色發展的舉措之一。自2008年開工建設以來,中新生態城秉承著中新兩國領導人給出的“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蓬勃、社會和諧”的新型城市定位,制定出了一套生態城市指標體系:綠色建筑100%,綠色出行90%,市政管網普及率100%,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小於20%,實施水生態修復和土壤改良……22項控制性指標和4項引導性指標,確保既有前瞻性,也有可操作性。

“舉個例子,構建水生態與水循環體系是生態城建設的特色與成果,生態城10年前提出加強中水回用、雨水收集、海水淡化,實施分質供水,到今天仍不過時。”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楊保軍曾在評價中新生態城時表示,雨水收集后經過綠地淨化,全部進入景觀水體用於景觀補水,僅此一項,生態城每年可節約1500余萬元,對北方缺水城市極具示范意義。

改革攻堅,綠色才能落地生根。如今的生態城,恐怕很難再讓世人聯想到它原本“1/3鹽鹼荒灘,1/3廢棄鹽田,1/3污染水面”的樣子。而且,這片新綠還在延展:到2020年,生態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低於50%,非傳統水源利用率達50%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100%……

算生態帳 七裡海要讓旖旎風光留下來

76歲的於增會老爺子,原本是天津市寧河區的一名公務員。退休后,他主動請纓,成為了七裡海濕地自然保護區管委會的顧問。每每有游人來這裡考察參觀游玩,他便會主動幫著講解七裡海的故事,一講起來就滔滔不絕。

七裡海濕地位於天津市寧河區境內,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具有古海岸特色的天然濕地,七裡海豐富的古海岸地質遺跡與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南美蘇裡南並稱世界著名三大古海岸。雖名曰“七裡”,實際卻是一片東西長20公裡,南北寬5公裡,方圓10萬畝的濕地保護區,是天津古海岸與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濕地遼闊,葦草茂盛,空氣清新,負氧離子含量是城區的30-50倍,被譽為“京津綠肺”。

據於增會介紹,保護區在寧河區境內面積233.49平方公裡,其中,核心區44.85平方公裡,緩沖區42.27平方公裡,實驗區146.37平方公裡,是具有比較完整生態系統的天然濕地。區域內,河道縱橫,溝漢交織,沼澤遍地,窪地廣布,有蘆葦6萬畝,水域面積3.5萬畝。“茫茫蘆蕩與粼粼碧水交相輝映,凸顯一種獨特的靜謐之美,秀麗之美,朦朧之美,原汁原味之美。”

最讓於增會引以為傲的是七裡海的野生物種極為豐富。“保護區內棲息繁衍著235種鳥類,其中國家一二級保護鳥類多達33種。東方白鸛、遺鷗、天鵝、黑嘴天鵝、白琵鷺等稀有珍禽,過去多年來難得一見,如今越來越多的光顧七裡海。今年春天,發現東方白鸛200多隻、天鵝600多隻,震旦鴨雀、文須雀等全球性臨近瀕危物種也明顯增多。”

稀有珍禽越來越多的來到七裡海,賴於七裡海的濕地保護。算生態賬、算長遠賬、算幸福賬是寧河區委、區政府的戰略抉擇。今年清明節前后,核心區及周邊856座墳塋全部遷出和處理。34條通往七裡海核心區的道路被封,一道道鐵門攔下了人們捕魚獵鳥、開墾亂伐的腳步,無人區的旖旎風光留住了。

同時,為了保護七裡海生態,天津市還出台了《七裡海濕地生態保護修復規劃(2017-2025年)》,確定了濕地保護修復10大工程項目,全力推進七裡海濕地生態環境提高到一個新水平。力爭經過3-5年的努力,將七裡海打造成全國濕地保護修復的樣板,將七裡海建成生物多樣性示范基地。”工作人員介紹,目前,230處違建拆除整改工作和核心區6.8萬畝土地流轉工作都已全部完成。全長49公裡的環海圍欄工程即將開工,以6萬蘆葦畝復壯為主要內容的葦海修復工程、以營造鳥類棲息繁殖地為主要內容的鳥類保護工程,今冬明春全面實施。緩沖區5個村、2.5萬人生態移民工程,以及引水調蓄工程等,也已進入實質實施階段。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面對七裡海的修復工程,於增會說,“七裡海在調節京津冀氣候、涵養水源、淨化水質、防洪滯洪以及維護自然生態平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七裡海的修復,是為環境造福,為子孫后代造福。”

潮起渤海灣,改革再出發。如今的天津正踏著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浪潮,依托其在環渤海區域的服務、輻射和帶動作用,打造全新的國際港口城市、北方經濟中心和生態城市的“名片”,向世人展示其改革開放40年來的巨變,以及在新的時代煥發著更為蓬勃的生機。

(責編:袁勃)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