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底的中國,固定電話用戶僅193萬﹔2018年6月底,全國移動電話用戶達15.1億,微信月活躍賬戶10.58億。
以改革開放40年的視角來俯瞰,中國通信業的發展堪稱奇跡。鄧小平同志早在改革開放初期就指出:“先把交通、通信搞起來,這是經濟發展的起點。”40年來,我國堅持改革開放、引入市場競爭,通信技術突飛猛進。
“信息化為中華民族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信息化培育新動能,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以新發展創造新輝煌。
40年通信業巨變,記錄了中國改革開放一個又一個裡程碑。如今,中國在網絡規模、網民數量、手機用戶、移動支付等方面均在世界領先。無處不在的基礎電信網絡,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應用,無處不在的智能終端,正以越來越快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溝通習慣。
從書信到微信,通訊工具折射社會變遷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是人們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象征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但直到改革開放之初,在中國,電話仍是稀罕物,隻有極少數人才能擁有。
“1978年時,有著9億人口的中國大陸,電話數量仍不足200萬,比400萬人口的香港地區還少。電話轉接要靠人工,打長途到農村,少說要等幾個小時,一兩天打不通也很常見。”中國通信企業協會原副會長郝為民回憶,寫信是那時候大多數人通訊的唯一選擇。向綠色的大郵筒寄出一封信,少則幾天,多則一個月才能到達。
80年代電報業務的上線,讓大眾信息傳播速度實現了飛躍。按字數計費的電報,連標點都省去了。“13日到28次接”,寥寥數字卻“信息量極大”。
出生於1940年的管純明,是上海最早一批電報報務員。“那時收到電報非喜即憂,准是大事。”管純明說,從上海發往蘇州的電報一個字要1毛多錢,可以買幾張大餅了。在電報鼎盛時期,一位發報員每天要處理200條電報。最高峰時,上海單日電報量突破了20萬條。
到了80年代后期,電話逐漸進入城市裡經濟條件好的家庭。由於安裝費用昂貴,一般人還是願意到郵電局指定的公用電話窗口排隊。即便如此,“隻聞其聲”的單點溝通方式還是讓當時人們的需求得到很大滿足。
隨著公共電話亭和私營電話攤位的興起,一種全新的單向移動通訊工具——BP機(尋呼機)在90年代初登上了歷史舞台。
家住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的劉曉亮,至今還珍藏著一部BP機。“腰上別個BP機,會讓人有一種走在時代前列的感覺。”劉曉亮說,自己參加工作后,用第一個月工資買了這部能顯示中文的BP機。出門在外,BP機一響,立馬奔向電話亭回電話,是那個年代特有的景觀。
“當時在電視上看到過‘大哥大’,心裡挺羨慕,想著什麼時候自己也能隨時隨地打電話。”劉曉亮回憶,沒過幾年,這個願望就實現了。
進入21世紀,互聯網逐漸發展起來,網頁聊天室和QQ等聊天軟件讓即時文字通訊成為可能。與此同時,單色屏手機出現,相對親民的價格加上便攜的優勢,大受民眾歡迎,包括劉曉亮在內的中國手機用戶群體自此不斷擴張。
從單色屏到彩色屏,從功能機到智能機,從2G到3G再到4G……手機的更新換代,不僅令公共電話亭逐漸消失,也讓很多家庭不再保留固定電話。
近幾年,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迅猛發展,以及微信等移動端軟件的迅速普及,讓人們用低廉的成本,實現了從“見字如面”到“音畫同步”的巨大跨越。2016年底,微信的活躍用戶首次超過QQ,今年更是突破10億。
如今的大街上,隨處可見人們用智能手機聊微信、刷新聞,任意切換文字、語音和視頻通訊。這樣的變化,無論是從事了半輩子電報業務的管純明,還是一心追趕通訊潮流的劉曉亮,當初怎麼都想不到的。
從“王謝堂前燕”到“尋常百姓家”,全民共享改革開放成果
1978年,我國通信網的基礎設施仍停留在四五十年代的水平。據原郵電部副部長劉立清回憶,當時中國的通信狀況基本可以用“裝不上、打不通、聽不清”來形容,被認為是“幾乎沒有通信的國家”。通信供需矛盾激化,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改革正當其時。
1988年11月,國務院在政策層面上明確了郵電體制以政企分開、郵電分營為改革方向。1994年7月,中國聯通的成立為通信業引入競爭﹔1998年,信息產業部和國家郵政局相繼挂牌﹔2008年,信息產業部並入工業和信息化部……一系列頂層設計引領中國通信業有序向前,不僅日漸掙脫瓶頸束縛,更迅速成長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支柱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
在四川省樂山市工作的電信員工趙然,經歷了郵電系統的多次改革重組。最早在郵電局當報務員的他,1998年順應改革趨勢去了以尋呼業務為主的國信尋呼公司,1999年並入聯通公司,2008年隨著業務重組又回到了電信公司。“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盤活市場、形成競爭。”趙然認為。
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市場競爭格局逐步形成,使我國加速邁向全新的移動通信時代。2003年10月,我國移動電話用戶數超過固定電話用戶數。今年6月底,移動電話用戶總數已突破15億戶,其中3G和4G用戶佔比達82.8%。
活力四射的通信經濟中,大眾百姓無疑成為最大受益者。2015年,我國已實現100%的行政村通電話、100%的鄉鎮通寬帶。近幾年,通信業的“毛細血管”還在各個角落繼續延伸。
四川省昭覺縣有個“懸崖村”,全村500人都居住在離公路6公裡外的高山上,隻能依靠一條沿著懸崖陡壁垂直而下的800多米山路出村。2017年春節前,中國電信為“懸崖村”開通了百兆光纖寬帶和4G網絡,打通了信息天路。有了網絡,以前無人問津的“懸崖蜂蜜”等當地特產,成了供不應求的搶手貨。
信息資訊“走進去”、農產品“走出來”,“懸崖村”不是孤例。工信部印發的《關於推進網絡扶貧的實施方案(2018-2020年)》顯示,今年年底前,國家“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寬帶網絡覆蓋90%以上的貧困村”目標將提前完成。
另一項惠及億萬用戶的好事是“提速降費”。2015年5月,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首次部署通信業“提速降費”。經過4年的持續推進,套餐價格不變、寬帶網速翻番﹔取消套餐內長途費、漫游費﹔多次大幅下調國際漫游資費……工信部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移動流量平均資費較2017年底又下降了46.2%。
記者算了一筆賬:如果拿電報每個字0.14元的計費標准,與如今最普通的30元1GB手機流量套餐比較,電報發1個字的費用,移動互聯網理論上能發23萬字。這數十萬倍的差別,就是通信業走向大眾最好的注腳。
從“追趕”到“引領”,技術創新帶來無限機遇
技術,是通信業進步的原動力。在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大背景下,通信業的發展歷程,既離不開市場,更離不開技術。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福建省福州市。海外游子和外國客商前來投資興業的願望迫切,而打電話的難題又使他們望而卻步。
“一位法國客商看好一項投資,要給公司總部打電話確認,但兩天都沒能打通,很無奈地走了。”原福建省郵電管理局局長郝峰雲說,這件事給了他們很大的刺激。對於眾多投資者來說,一問電話,二問路,第三才是談項目,是當時的現實問題。
痛定思痛。1982年,中國第一部萬門程控交換機在福州引進,拉開了我國通信業告別“搖把兒”電話時代的序幕。“當時我國大部分縣城和鄉村都是人工手搖電話,大中城市是步進制、縱橫制,沒人知道什麼是程控電話。”福州市電信局高級工程師林邦馨說,程控電話由程序自動接續,是當時國際上最先進的技術。
由於我國還不具備程控交換系統的研發能力,一時間,國內電話網所使用的程控交換機由思科、朗訊、阿爾斯通等來自8個國家的9家企業主宰。“每家企業的制式標准都不一樣,在我們業內被戲稱為‘八國九制’。”林邦馨回憶。
對此,原郵電部提出了“引進、消化、吸收、創新”的思路,通過技術引進,了解並吸收國外技術,與國外企業市場競爭,激發國內通信產業的潛能。到了1991年,我國第一台自主研制的大型數字程控交換機“HJD04”誕生,一舉扭轉了我國電話網建設受制於人的被動態勢。
類似的故事還在移動通信2G、3G建設中上演。在4G技術研發過程中,我國提出了基於TDD、OFDM和多流智能天線的原創性系統方案,實現了百兆高速率、十倍於3G的大容量……由中國主導的TD-LTE標准成功入圍4G國際標准,並在過去五年間佔據了全球4G市場半壁江山。
善弈者謀勢。在經歷了移動通信領域“2G跟隨、3G突破、4G並進”的階段之后,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以華為、中興、烽火和大唐等為代表的中國通信設備制造企業不負眾望,在標准制定、前沿技術研發和網絡建設實踐等領域全面崛起,站在了全球技術創新的最前列。
2016年11月,國際電信標准組織3GPP討論5G短碼方案,華為的極化碼方案最終勝出,被採納為全球統一標准。“無論運營商還是設備制造商、終端廠商,我國在全球市場上都佔據相應地位。”華為5G產品線總裁楊超斌表示,中國得以參與主導5G網絡切片從標准到技術、商用等端到端產業鏈的構建,並在2020年成為首批5G商用的國家之一。
40年來,中國通信業抓住了跨越式發展的歷史機遇,創造了令世界驚嘆的成績。這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也是我們幸福生活的印記。(記者 姜永斌)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