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村級河長探訪岷江源

2018年07月25日16:55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成都7月25日電(記者惠小勇、謝佼、黃毅)7月的鬆潘草原,高原紅柳開著淡紅色的花朵。雪山積雪已融化,流淌出的股股甘泉,匯聚成兩米來寬、清澈見底的小河,從岷山弓杠嶺下蜿蜒南行。這裡就是“岷江源”國家濕地公園。“岷山導江”,岷江在歷史上一度被尊為長江源頭,至今仍是長江最重要的支流之一。

51歲的甲凸茨地早上7點就出門了。他是附近鬆潘縣水晶鄉寒盼村的草原巡護員,負責岷江源頭1.5萬多畝草場的禁牧巡護。這些草場的海拔多在3400米以上。7月18日,陽光火辣,記者隨寒盼村村委會主任也是最基層村級河長的雍忠根色探訪岷江源頭,路遇甲凸茨地。

“我當草原巡護員已有10年了,夏秋一周巡一次,冬春一周巡兩三次,主要看有沒有濫挖草藥、草皮和肥土的現象,這些年這些情況越來越少了,今天走了20多公裡沒發現一起。”甲凸茨地一邊擦著汗珠,一邊告訴記者。

寒盼村和鄰村川盼村原來是一個村子,多年前一場泥石流把一個村沖成了兩半,這是過去生態惡化的教訓。這幾年濕地公園建起來,“岷江源”的名氣越來越大,鄉村旅游改變了村裡的經濟結構,大家更加珍惜潔淨的水源。雍忠根色指著濕地公園外一處草山上的幾頭牦牛告訴記者:“保護區內全面禁牧,牦牛數量逐年下降。過去我們養生活牦牛,現在要養旅游牦牛、生態牦牛。”

岷江水歡快地跳動著。記者來到岷江支流牟尼溝河旁的包座村,發現這個村的不少廁所都建起了化糞池,避免了生活污水直排河流。村級河長、包座村村委會主任白瑪旺扎告訴記者,他做珠寶生意去過很多地方,看見生態保護越好的地方發展就越快:“我們在2008年就立下村規民約,大家發誓,不准砍樹,不准破壞森林草山,不准佔河道,一根草木都不能破壞!”

治水須治山,治山先植樹。在川主寺鎮漳臘三村,村級河長、村黨支部書記馬德江曾在當地引進的植樹企業栽了5年的樹,每棵樹包成活掙3元錢。當地政府積極推進農民自主植樹,馬德江帶頭成立了一支28人的造林合作社,政府對其進行培訓。以后每植一棵樹,合作社有望掙到15元錢。

植樹治水的效益是綜合的。牟尼溝河邊的石壩子村,地勢低窪,過去每年發洪水都要被淹。在不久前席卷四川西部的罕見暴雨中,這個村奇跡般經受住考驗,河水沒有上岸進房。鬆潘縣水務中心主任馬樹雲對此解釋說:“直接原因是牟尼溝河石壩子村段進行了4.6公裡河道整治,深層原因是森林水土保持不錯,河道不易淤積。”

岷江自高原向下奔流,在與茂縣交界的鬆潘縣鎮坪鄉解放村進入干旱河谷。兩岸懸崖絕壁,生態脆弱。村級河長、村黨支部書記多吉次仁說,自己一個月有20多天在所負責的岷江河段上巡護,不讓垃圾、漂浮物沿江而下。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出台了一個好政策,吸納貧困戶從事生態公益崗位,僅鬆潘縣就新增了2000個公益崗位。在這個村,有11名貧困戶擔當巡河員,每個月有550元工資,極大地提高了大家的積極性,村裡每個月用於裝垃圾的編織袋,在重復使用的情況下,都要用壞上千個。

“以前上游沖下來的死牛爛馬,岷江河谷風大,順風臭出幾裡路。現在河長們層層把守,再也沒有這種情況。”多吉次仁說:“我的名字在藏語裡意思是長壽金剛,環境好了,長壽才有希望。”

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明晰的責任劃分,讓垃圾處理井然有序。記者順岷江源頭連日探訪10余個村子200余公裡河道后,感受到“水寧、河動、景美、岸綠”,正在由設想,通過各族百姓的堅守和努力,變為現實。

(責編:王仁宏、曹昆)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