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科學引領。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適應新時代的基本特征,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通過改革開放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要大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這迫切需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加快創新發展步伐,為新時代更好推進改革發展提供理論指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推動我國經濟發展實踐的理論結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最新成果,為在新時代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科學的思想引領。
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改革開放是一場深刻革命,必須堅持正確方向。充分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是改革開放沿著正確方向順利前行的根本保証。堅持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就是要履行黨領導經濟工作的職能,議大事、抓大事,做好經濟領域重大工作的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督促落實﹔增強“四個意識”,落實主體責任,確保令行禁止,堅決反對經濟工作中的分散主義、自由主義、本位主義、山頭主義、地方保護主義。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40年來,我國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要發展、要創新、要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充分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總結改革開放經驗,堅持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根本立場,反映社會主義本質,提出並豐富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在新時代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指明了正確的根本立場和價值取向。在改革開放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要把改善人民生活、增進人民福祉作為改革開放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人民中尋找改革開放動力、依靠人民推動改革開放、使改革開放成果更好造福人民。
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我們黨的一個偉大創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一個重大理論貢獻。我國經濟發展獲得巨大成功的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既發揮了市場經濟的長處,又發揮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堅持辯証法、兩點論,堅持在社會主義基本制度與市場經濟更好結合上下功夫,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從而破解了政府與市場關系這道經濟學的世界性難題。這也為新時代繼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指明了方向。
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當前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因素,有周期性、總量性的,但主要是結構性的。結構性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需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從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躍升,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創造性地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想,深入分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學內涵和實踐要求,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明確指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本質是一場改革,要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為提高供給質量激發內生動力、營造外部環境。這是緊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適應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要求的重大理論創新。
(作者為黑龍江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8年07月16日 16 版)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