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出台加快全域旅游發展實施意見 力爭“十四五”旅游總收入超千億元

2018年06月10日19:21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人民網西寧6月10日電 (記者 姜峰)記者10日從青海省旅發委獲悉:為將旅游業培育成為青海省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龍頭產業,推動青海省從旅游名省向旅游大省轉變,青海出台《關於加快全域旅游發展的實施意見》,力爭到2020年,初步形成全域統籌規劃、全域合理布局、全域整體營銷、全域服務提升的全域旅游體系,2025年旅游接待總人數達到1億人次,旅游總收入超過1000億元,實現旅游效應最大化,跨入旅游大省行列。

《意見》提出,推動青海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力促旅游業從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轉變,從粗放低效方式向精細高效方式轉變,從封閉的旅游自循環向開放的“旅游+”轉變,從企業單打獨斗向社會共建共享轉變,從景區內部管理向全面依法治理轉變,從部門行為向政府統籌推進轉變,從單一景點景區建設向綜合目的地服務轉變,把旅游業打造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龍頭產業,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同時,堅持保護優先、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正確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系,堅持生態優先,合理有序利用,防止破壞環境,摒棄盲目開發,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相互促進、共同提升。注重產品、設施與項目的特色,不搞一個模式,防止千城一面、千村一面、千景一面,推行各具特色、差異化推進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方式。

《意見》要求,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扎實推進西寧市、海東市、海西州、門源縣、民和縣、互助縣6個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到2020年,全域旅游示范區達到10個,其中國家級全域旅游示范區5個以上。同時,加快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率先探索自然生態型A級景區標准,建立旅游生態環境預警機制,完善旅游目的地與景區環境容量發布制度,將發展生態旅游作為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編制《青海生態旅游發展規劃》,在國家公園、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的科普游憩區組織生態旅游,力爭到2020年建成省級生態示范區10個。

《意見》明確,不斷打造精品旅游景區,加快祁連卓爾山·阿咪東索旅游區、金銀灘—原子城景區、茶卡鹽湖景區、西寧市博物館群等國家5A級旅游景區創建工作。同時,積極推動鄉村旅游,到2020年,全省鄉村旅游接待點達到4000家﹔星級鄉村旅游接待點達到1200家﹔省級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達到150家。

在保障措施方面,《意見》要求強化財政金融扶持力度,建立全域旅游發展資金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各級財政投入每年保持10%以上的增速﹔加強人才保障,健全與全域旅游相適應的教育體系和培訓機制,開展全域旅游全員培訓,每年實現旅游從業人員培訓1萬人(次)﹔強化旅游工作監督考核,建立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工作目標責任制、協調機制和考核獎罰機制,明確任務分工,形成推進全域旅游發展合力。建立完善干部考核機制,將推動全域旅游發展成果納入各級干部考核內容。

(責編:曹昆)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