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習近平主席和哈薩克斯坦總統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會談,簽署《聯合聲明》。人們注意到,新華社通稿裡,還有這樣一段內容:簽署協議后,“兩國元首還共同接見了中哈首部合拍電影《音樂家》主要演職人員並觀看電影片花。”
一部尚未完成的電影,為何受到兩國元首的高度重視?
5月中旬,我們曾專赴該影片主要拍攝地——哈薩克斯坦第一大城市阿拉木圖,獨家採訪該片的中哈制片人及部分主創人員,並有幸與主創人員觀看了尚在后期制作的影片。
電影《音樂家》劇照。冼星海飾演者為中國演員胡軍。
緣起
說起來,《音樂家》的創作靈感,源自習主席。
2013年,習近平主席訪問哈薩克斯坦時,在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中,曾深情地提到了一段故事(下圖為演講時照片):
“古絲綢之路上的古城阿拉木圖有一條冼星海大道,人們傳誦著這樣一個故事。1941年偉大衛國戰爭爆發,中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輾轉來到阿拉木圖。在舉目無親、貧病交加之際,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接納了他,為他提供了一個溫暖的家。
在阿拉木圖,冼星海創作了《民族解放》、《神聖之戰》、《滿江紅》等著名音樂作品,並根據哈薩克民族英雄阿曼蓋爾德的事跡創作出交響詩《阿曼蓋爾德》,激勵人們為抗擊法西斯而戰,受到當地人民廣泛歡迎。”
這個故事,擊中了無數人心弦。也讓正在謀劃與“一帶一路”相關國家合拍電影的閃亮影業董事長沈健,眼前一亮。沈健開始在網上搜集資料,還前往阿拉木圖,調研拍成電影的可能性。
他開始四處搜集有關這個故事的詳細資料,並親自前往阿拉木圖了解更多細節。越了解,越感動,也就越遺憾:在中國,冼星海可謂家喻戶曉。但他在哈薩克斯坦的這段短暫而傳奇的經歷,卻鮮為人知。沈健下決心,一定要把這段故事傳播出去,既是中國人民的一部感恩之作,也是向世界彰顯中哈友誼的重要作品。
這個想法,得到了中國駐哈使領館的支持,也受到了中哈兩國電影界的歡迎。2017年6月8日,習近平主席第三次訪哈期間,影片《音樂家》正式在阿斯塔納開機。
《音樂家》開機儀式,在阿斯塔納舉行。
共鳴
得知父親這段不為人知的故事要改編成電影,冼星海的女兒、77歲的冼妮娜頗為感動。冼星海離開延安時,她還隻有8個月大,但那次告別,她和母親再也沒能盼到父親歸來。1990年,冼妮娜第一次來到哈薩克斯坦,與拜卡達莫夫的后人們見面,從此,遠在異國的兩家人,親如一家。老人說,自己一生都在以各種方式尋找、了解父親,“我非常期待能從這部影片裡了解父親當年的生活。”
遠在阿拉木圖、今年83歲的拜卡達莫夫外甥女卡拉姆卡斯,也有同樣的期待。當年,年僅7歲的她,曾與寄住自家的冼星海共同生活過一段時間,二人情同父女,得知《音樂家》開機,身體並不是太好的老人,非常激動,流著眼淚向我們回憶冼星海這位中國“闊克”(哈薩克人對至親長輩的稱呼)當年照顧自己的細節。
卡拉姆卡斯向本報記者講述當年故事。 曲頌攝
《音樂家》的主創團隊匯聚了中哈雙方一批優秀創作者。影片由國家一級導演、曾執導電影《真愛》的中國維吾爾族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執導,中國著名演員胡軍和哈薩克斯坦著名演員別裡克·艾特佔諾夫擔任主演。
“組建團隊時,我與每位主創人員交流,拍這部片子,一定要拿出滿腔誠意,對音樂家的敬仰,對歷史的尊重,對中哈友誼的珍視,要有一種‘人類命運共體’視野下的電影人責任感。”沈健說。
冼星海的扮演者胡軍,出身於音樂世家。影片中,冼星海拉小提琴、彈鋼琴的那些鏡頭,都是胡軍親自所為。他說,自己從小聽著“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的旋律長大。也因此,當“冼星海”這個角色找上門時,他不假思索,“作為一名中國演員,能飾演人民音樂家,是莫大的榮耀。”
飾演拜卡達莫夫的別裡克·艾特佔諾夫,曾在哈國系列片《領袖之路》中飾演納扎爾巴耶夫總統,在哈薩克斯坦也是家喻戶曉。他同樣感到了光榮和責任。在當時的戰爭環境中,拜卡達莫夫一家的生活也很艱難,每天要為口糧四處奔波,但音樂人的惺惺相惜,讓他對素不相識的“黃訓”伸出雙手,並譜寫了一段傳世佳話。“我希望把拜卡達莫夫和冼星海的故事,傳遞給每一個哈薩克斯坦人,讓我們兩國之間的友誼世代流傳。”
年輕的謝利克·伊布拉耶夫,曾在冼星海大道上一直住到16歲。他告訴記者,當年,自已家所在的弗拉基米爾大街突然改了名字,讓他十分好奇。冼星海紀念碑落成后,他特地閱讀了銘文,了解到冼星海的故事,覺得真是了不起。去年,他加入《音樂家》項目,成為片場經理。“從冼星海大道來到冼星海電影片場,這是命運的安排,非常驕傲。”
合作
由於主創團隊和演職人員分別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有著不同文化和不同語言,工作現場經常同時“飚著”漢語、英語、俄語以及哈薩克語,以至於翻譯都緊缺。雙方都有點忐忑疑慮。
劇照:《音樂家》再現了冼星海和哈薩克音樂家拜卡達莫夫(彈鋼琴者)之間的患難之交。
但很快,疑慮打消了。拍攝過程中,幾位主演常常互學對方語言,形成了親密無間的兄弟情、兄妹情。拍攝期間,哈國主演艾特佔諾夫的第4位小寶寶出生了,全劇組按哈方習俗集體到他家去道賀。現在,劇組裡隻要一提冼星海的名字,大家立刻會產生家人般的感覺。“這一年裡,我們已經和中國同行結下了兄弟情。”
在哈實際拍攝的日子,“隻有45個夏日和50個冬日”,不過,為籌備服裝、道具,就用了一年時間。伊布拉耶夫介紹,故事涵蓋的時間段內,蘇軍更換過軍服。為了保証細節真實,要為所有飾演軍人的演員都縫制兩套不同的服裝。
電影拍完,伊布拉耶夫已經成了主演胡軍的粉絲。剛開始,他還有些懷疑,常演威武硬漢的胡軍外形、氣質能否與那位飽經苦難的音樂家吻合。可是進入拍攝,胡軍把臉一沉,滿滿的憂慮和滄桑就自然流露出來。影片還未上映,主演已經在阿拉木圖吸粉無數,很多當地年輕人都跑到下榻酒店來看胡軍。
中哈團隊在拍片現場。
5月中旬,在哈影廠內部放映廳,記者受邀參加了影片的一個極小范圍征求意見座談會。雖然后期剪輯制作還未完成,但試映結束,無論是首次觀看的我們,還是影片的主創人員,很多人眼含熱淚。
駐阿拉木圖總領事張偉用“佩服”與“驚訝”來表達他的觀后感。他全程指導並見証了這部電影創作過程,“這麼短的時間,中哈兩個團隊合作,就讓這部片子已經有了如此感染力,了不起。”雖然很熟悉這段故事,但張偉也坦承自己的“眼眶濕了”。“這首先源於故事本身的感動,主創人員的用心付出、演員的出色表演,也藝術地再現了。”
期待
5月中間,中哈雙方在哈影廠就影片進行討論。 曲頌攝
《音樂家》也開啟了中哈兩國合拍電影的歷史。
哈影集團副總裁、哈方制片人朱班德闊夫說,蘇聯解體后,長期依賴莫斯科的哈薩克斯坦電影工業水平受以較大打擊。此次能與近10年來電影工業發展迅速、電影國際合作水平較高的中國合作,對他們來說,是期待已久的事。中方帶來的理念、技巧、設備,都讓哈方受益匪淺,“大大提高了哈薩克斯坦電影工業的水平。”
在哈薩克斯坦乃至整個獨聯體地區,過去很少有像《音樂家》這樣大型的合拍項目。哈方副導演巴奇特·蘇萊曼諾娃坦言,《音樂家》劇組大膽觸及很多過去在哈薩克斯坦電影業中沒人碰過的題材,相信這會為哈國電影人樹立很好的榜樣。她尤其對總導演西爾扎提·牙合甫尤其贊不絕口,自己“從他身上看到了中國優秀電影人的品質和作風。”
而在沈健看來,這也是一次互鑒互學的過程。他說,哈方工作人員的敬業、細致,尤其是演員扎實的功底、謙遜的態度,給中方演職人員都留下深刻印象。
《音樂家》只是閃亮影業“一帶一路”國家國際合拍電影計劃的首部作品。沈健告訴記者,他們已經在籌備與俄羅斯、印尼、埃及、非洲、以色列、伊朗等國家電影界合作,把發生在中國與這些國家中的那些友好往來故事呈現出來,“用影像去講述人類命運共同體,去講好中國故事”。
電影中表現的冼星海與幼年卡拉姆卡斯的相處情景。
據透露,如果順利,《音樂家》計劃於今秋9月在中哈兩國公映。而冼妮娜和卡拉姆卡斯兩位老人,也相約,希望一同參加《音樂家》首映式,與共同的“父親”冼星海見面。(完)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