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十周年紀念儀式側記

2018年05月13日07:51  來源:光明日報
 

  “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十周年紀念儀式現場。新華社記者 劉坤攝

   “紀念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 ——“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十周年紀念儀式側記

  十年白駒過隙,十年滄桑巨變。

  2008年,一場強震突襲四川,摧毀萬千家園,山河為之哭泣﹔2018年,災區涅槃重生,處處呈現出勃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5月12日,在十年前汶川特大地震發生的時間節點,四川各界紛紛行動,深切悼念在十年前那場慘烈的災難中不幸罹難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深切紀念中國人民奮起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偉大壯舉。

  當日一大早,北川人便扶老攜幼涌向北川老縣城,因為那裡有他們牽挂的親人長眠。他們回憶當年的情形,相互述說這十年的經歷,尋找親人遇難的位置,感慨活著真好。不少群眾還帶來了香燭,給天堂的親人送去祝福。數不清的人給大地震集體公墓敬獻鮮花。

  在茅壩中學舊址(北川中學初中部),當年殘存的旗杆仍然飄揚著鮮艷的國旗。舊址上懸挂著一位母親給孩子的第三十封信。即便知道孩子永遠回不來了,她仍然心存希望,留下電話號碼,希望回來的孩子能看到。望鄉台、三倒拐、遺址旁……人們努力尋找親人的足跡,表達自己的哀思。

  這一天,上萬人進入北川老縣城。對於他們來說,十年是一個重大節點,但生活還得繼續。十年,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兄弟省市和社會各界的無私援助下,災區人民頑強拼搏、感恩奮進,戰勝了災難,也學會了堅強。

  在震中汶川縣映秀鎮,漩口中學廢墟遺址被原樣保留,成為汶川特大地震的永久記憶。在傾倒的教學樓前,一個破碎表盤的雕塑永遠定格在下午兩點二十八分。在這一片以灰色為主色調的廢墟中,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依然在高處迎風飄揚。遺址西側,一面浮雕牆用銘文和雕塑記述著地震災難造成的巨大損失以及中國人民奮起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偉大壯舉。

  14時28分,“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十周年紀念儀式在漩口中學遺址舉行。儀式開始前,各界人士神情凝重地緩步入場,面向遺址默然佇立凝視。紀念儀式開始后,全場肅立,向汶川特大地震遇難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默哀。紀念儀式最后,思念曲響起,出席紀念儀式的軍地領導和社會各界人士手持菊花,依次緩步走向獻花台,深情俯身獻花,寄托哀思和崇敬。

  四川省委書記彭清華在紀念儀式上發表講話。他說:“我們在這裡庄嚴集會,紀念‘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十周年,向在地震災害中不幸罹難的同胞和在抗震救災中捐軀的英雄致以深切悼念,向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災區人民致以崇高敬意,向心系災區、無私援助的全國各族人民、人民子弟兵、社會各界和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國際友人致以誠摯感謝。”

  地震后十年來,黨中央、國務院深切關懷,人民子弟兵沖鋒在前,兄弟省區市對口支援,全國人民傾情相助,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國際友人慷慨解囊,來自五湖四海的關懷厚愛,讓災區人民深切感受到人類命運休戚與共、中華民族風雨同舟、社會主義大家庭無比溫暖。彭清華說,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的偉大勝利,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守望相助、共克時艱的偉大精神力量,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充分証明了中國共產黨不愧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這段奮斗歷程雖已定格歷史長河,但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卻歷久彌新,激勵我們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開拓前進。

  紀念過去是為了更好地開創未來。彭清華說,當前,四川發展已經站在新的起點,正處在轉型發展、創新發展、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一定要始終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大力弘揚偉大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精神,進一步樹牢“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堅定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四川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記者 周洪雙

(責編:曹昆)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