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首善,作為一種價值追求、一種工作標准,已融入當下北京工作的方方面面,更成為西城區踐行“紅牆意識”最生動的寫照。
精心建設、精細管理、精准服務……西城人以敢為人先的精神狀態、舍我其誰的精神風貌、永爭一流的工作作風,干在實處,走在前列。
服務百姓:沒有終點隻有起點
“服務老百姓沒有終點,隻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西城區委書記盧映川說。
補短板要補到群眾心坎上,既補“有沒有”,也補“好不好”。西城區社會經濟發達,但仍有短板。由於老城區面積比重較大,西城仍有大量平房院沿用院內的“戶廁”。“有人用,沒人管。”住在胡同裡的張大媽回憶,“夏天味兒大,蒼蠅多﹔冬天味兒淡了,可落腳的地兒都是冰棱子,歲數大的,上個廁所都要做一番思想斗爭。”
小廁所,大民生。進行“廁所革命”需要服務到位:開通服務熱線,工程技術人員24小時值班,365天“戶廁”保潔維修工作不停、檢查標准不降。
“我們研發了‘戶廁’綜合管理智能系統,採用GPS定位、無線數據傳輸、感應識別等技術,實現實時報修、維修狀態動態監控。”負責西城“戶廁”保潔管理的北京德源興業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今年,西城區將對該系統進行升級改造,開發數據庫,建立“戶廁”長效管理機制。
生活好起來的西城人,對文化生活和精神品質有了新要求。正陽門城樓邊,8棟各具特色的單體建筑與人頭攢動的大柵欄融為一體,這就是被譽為北京文化新地標的北京坊。3層2500平方米、自帶景觀露台,透過PageOne24小時書店的窗戶,天安門、商業街區……盡入眼底。回字形書區,品類書籍整齊排列﹔沙龍活動區,音響、投影等設施一應俱全,5000張黑膠唱片,收藏著極致的“聽覺盛宴”。
“PageOne24小時書店的成功,是政府與社會力量合作的結果。” 西城區文化委員會主任孫勁鬆說,踐行“紅牆意識”,區政府搭平台、把方向、配資源、定標准、買服務,廣泛聯結和發動社會力量,從政府辦文化變為站在群眾中間服務區域文化發展。
北京磚讀空間、宣陽驛站第二書房、中國書店雁翅樓24小時閱讀空間……目前,西城區已形成由2個區級公共圖書館、1個青少年兒童圖書館、23家街道圖書館為骨架支撐,25個挂牌特色閱讀空間為特色,流動閱讀、數字閱讀設施設備為補充的“書香網絡”。
對待工作:沒有較好隻有更好
“離紅牆最近的地方,工作沒有較好,隻有更好。”這是西城人給自己定的規矩。
上午10點半,金融街購物中心北側的金樹街上,兩台環衛車正在作業,隻見水霧不見塵土。“前面水車把路面灰塵沖到兩側馬路牙子,后面清掃車把藏在縫隙裡的灰塵掃出來。”西城區的“城市美容師”告訴記者,“全區268條主、次干道都這麼干,作業面積超過845萬平方米。”
舉世矚目的長安街、彎彎繞繞的胡同小巷,654家中央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18片文保區……錯綜復雜的城市環境,使環境衛生管理成為挑戰。西城區制定全國第一個“城市環境分級分類管理標准體系”:長安街兩側垃圾不落地,金融街行人可席地而坐,胡同保潔15分鐘一巡回……251項標准讓城市的美麗有了參照系。
把工作放在心上,把心放在工作上。為了清理小廣告,環衛工梁秀雲給洒水車裝上了鋼絲滾刷,靈感就來源於日常刷鍋。太陽能保潔車、路沿石清洗裝置、自動起落扁平式噴射裝置……西城環衛工人自己琢磨出來的設備,不但好用,還獲得了市級和國家專利。
新時代對社會治理提出更高要求,西城人勇於爭先。西長安街街道打通13個市級、區級垂直業務系統,創立全國首個基層政府大數據中心,通過對地區基礎數據分析,摸清問題出現相對集中的區域,實現“精確治理”﹔通過大數據平台,街道多個社區試點專門為民辦事窗口,實現“一站式”接辦。
“我們正探索借助GIS地圖的‘熱力圖’決策,構建起渣土堆積、井蓋損壞、房屋漏雨、街面破損等預測模型,爭取將問題解決在發生之前。” 西長安街街道工委書記陳振海介紹,街道正在各社區搭建“3D院落信息化服務管理平台”,“居民的大事小情,都可以第一時間知道。平台還將對居民的建議和意見進行梳理,便於社區有針對性地為居民提供服務。”
鍛造隊伍:不讓老實人干事人吃虧
“不讓老實人吃虧,不讓能干事的人吃虧”,在西城絕不是口號。
53歲被提拔為廣外街道辦事處主任,王書廣自己沒想到,但西城的選人用人機制做到了。“雖然你沒找過領導,但組織認可你的工作。”2017年,王書廣的履職業績檔案裡這樣記載:“拆違2588處近10萬平方米,治理開牆打洞500多處,三項全區第一。”
“對照好干部標准,隻要政治過硬,真抓實干,我們就能發現、敢使用。”區委組織部長孫仕柱說,踐行“紅牆意識”,選拔使用干部同樣要堅持首善標准。
建立立體化的干部考察考核體系。西城區從政治素質、大局意識、協調能力、開拓創新、工作能力、合作精神、工作態度、個人修養、性格特點、突出業績、廉潔自律、特長短板等12個方面,多角度、多層面、多維度考准考實干部。
建立優秀干部定期調研和動態發現機制。西城區注重在關鍵崗位、艱苦環境、重大任務和基層一線的實踐中發現、鍛煉、培養、使用干部。兩年多來,先后開展了后備干部、年輕干部、專業干部和一線干部等多項專題調研,通過調研共提拔、重用了145名干部。
健全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履職業績檔案。每年第一季度,收集全區各班子履職情況,結合年度考核工作收集處級領導干部個人履職業績檔案,逐年積累形成大數據。開發查詢、統計、對比等功能模塊,分析研判同級別、同類型處級干部的履職表現,為精准選人用人提供參考……
用一賢人則群賢畢至。重基層、重一線、重業績的用人導向,科學化、數字化、精細化的考察辦法,營造了良好選人用人環境,實現了選人用人的風清氣正。這使得一大批優秀基層干部脫穎而出。“這些身處基層一線,同群眾共抗風險、共度難關的黨員干部,關鍵時刻能夠豁得出來、頂得上去。”盧映川說。
《 人民日報 》( 2018年04月18日 06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