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興旺 農民腰包鼓起來

蔣雲龍 肖家鑫 程遠州

2018年03月27日08:27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重慶渝北區烏牛村

  資源變資產,2500多畝地加入合作社,去年掙了100萬元

  當一個村子,六成耕地撂荒,人煙日漸稀少,一天天變成空心村,該如何凝聚力量、振興產業?

  3月的烏牛村,到處是大片大片的李花,在山間綿延幾千畝地,一簇簇花束潔白似雪。烏牛村,坐落在重慶市渝北區古路鎮,靠著仙桃李的產業,村民當上股東坐地分紅,日子越過越紅火。

  “你看對面那片李子林,長得好吧?5年前,那裡是一片荒地。”烏牛村黨總支書記闞興國指向村委會對面的山林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看著它撂荒,我心裡實在不是滋味。”

  要振興烏牛村,從哪起步呢?“我也走了不少彎路,最后發現,村裡必須得有自己的產業!村子富了,出去的人才願意回來,回來也才留得住。”闞興國說,經過黨員干部認真調查研究、黨員大會反復論証,大家認為仙桃李市場前景好,決定發動村民種植仙桃李。

  農業需要大量先期投入,果樹挂果至少3年,像其他大戶一樣流轉土地,村裡也沒有那麼多的資金,怎麼辦?闞興國跟區裡農委的干部多次溝通,最后決定試水“三變”改革。村干部帶頭自籌資金成立合作社,村民通過土地入股。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農戶改收租金為收分紅,每年淨利潤的50%按畝分紅給農戶。預期收入增加了,村民參與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借助惠農政策支持,整合村裡的各類資源,視作村集體投資配股10%。每年提取淨利潤的10%作為村集體收入。集體有了錢,才有能力給大家伙兒辦實事。

  “劃得來!”村民段成芳算起去年的收入賬,“我們還是在地裡做,但是現在算給合作社打工了,去年掙了2.5萬元的工錢,李子賣出去了,還有3000多塊錢的分紅呢。”

  闞興國說,“去年,村裡已經有2500多畝地加入仙桃李種植合作社了。400多畝挂果,掙了100萬元。家裡有一畝李子林挂果,就能分紅1000多塊錢。”

  “再過兩年,2500畝李子林都挂果,那就了不得了。”闞興國說自己也沒想到,“一開始,我也沒想到能做大,但是政府的支持力度很大,有很多惠農項目,還支持基礎建設。大家伙兒越做越有信心。”闞興國說,“現在我們出名了,好多城裡人過來賞花摘果,我們下一步打算改善住宿條件,讓城裡人節假日能夠住進來,感受田園生活。餐飲、民宿和垂釣,都能變成村民增收致富的路。”

  【點評】山還是那座山,思想一變,荒山變成了金山。烏牛村振興成功有三大要素,一是有個好的黨支部,一心為村民服務﹔二是選准了產業,因地制宜找出路﹔三是建立了機制,集體的事大家商量。當前,全國各地都在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我們都要好好干,加油干,我們的農村一定會一天比一天更美好!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榮昌區委書記曹清堯

  山東菏澤南曹村

  村民變股東,發展林草牧產業,太陽能農光互補扶貧項目落地生根

  當一個村子,地處偏遠,落后閉塞,地少土瘠,十年九澇,該如何克服自然條件劣勢、脫貧致富?

  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麒麟鎮南曹村,因地勢低窪時常被淹,農作物經年歉收,吃咸水、走土路,土坯牆、泥糊棚,曾是南曹村的真實寫照。如今,依靠產業發展,他們走出了一條“外招(商)內調(結構)”的鄉村振興之路,一躍成為遠近聞名的“興旺村”。

  科技種植是村裡產業振興的第一步。村黨支部書記曹傳增介紹,2009年,該村通過外出招商,一次性流轉1200畝土地,發展起林(速生楊)、草(苜蓿)、牧(青山羊)“一體化”產業。村民曹善柱說:“村裡栽上楊樹,楊樹底下種上牧草,能養羊,能喂兔,又節省了勞力能出去打工,一年收入很可觀,掙個幾萬不成問題。”

  鄉親們富起來了,南曹村卻沒有停下產業振興的腳步,他們又把眼光投向了光伏產業。2017年,總投資6.8億元、佔地1200畝的30兆瓦的太陽能農光互補扶貧項目在村裡落地。

  據曹傳增介紹,項目運行期年平均發電量約3546萬千瓦時,每年發電收入3600萬,可為村裡帶來“四大脫貧利好”:土地流轉收入,村民每年每畝能拿到1100元的租金﹔農業收入,400畝食用菌每畝每年純收入不低於2萬元,蔬菜種植、矮化果樹等每年每畝純收入2000元以上﹔項目分紅,今后30年每年可返還360萬元稅收,惠及本鎮貧困戶1256戶,人均分紅1800元﹔就業機會,項目建成后可解決600余人就業,實現富余勞動力人人有崗位,有勞動能力的困難群眾均可通過就業實現脫貧。此外,村集體還將獲得每年不低於360萬元的收入,可用於產業發展和困難救助。據菏澤市扶貧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菏澤注重因村制宜發展脫貧產業,重點發展特色種植、畜牧養殖業、勞動密集型加工業等,從投入少、易上手的項目起步,逐步升級,推動產業振興。

  【點評】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村子雖小,卻可以把產業做大。收入高了,振興就有了經濟基礎。不過,探索發展多種產業,並不是穩賺不賠的買賣,而是機遇和風險並存,一定要事先做好充分的調研和考察工作,更要不斷學習,跟上相關產業的轉型升級。

  ——全國人大代表、山東省菏澤市定陶區天中街道南城社區居委會主任馬化彬

  湖北宜昌南岔灣村

  田園變景區,“大農業”結合“大旅游”,高峰時日接待游客逾萬人

  一個傳統鄉村,如何成為游人如織的景區?慣於土裡刨食的農民,如何吃上“旅游飯”?

  湖北宜昌夷陵區南岔灣村的轉型故事,就是一種解答。這個被大山圍困的村庄,很多年以來不通公路,老百姓沒錢買磚瓦,隻好就地取材用石頭蓋房子。石頭之間有縫隙,冬天風吹寒、夏天不隔熱,苦了多少代人。直到2013年,村裡年人均純收入還不到3000元,被列為宜昌最貧困的30個特困村之一。

  扶貧攻堅戰打響,原本指望著拆了石頭房搬進新瓦房的村民們被“潑了冷水”——夷陵區委決定,政府出錢,按“保留石頭房原貌、屋裡現代化、屋外生態化”的原則,把這些石頭房打造成鄉村游的賣點。

  一周后,區裡的工作專班進村。不到半年,投資102萬元改造了68幢石頭房,別具特色的景點建成。通了水電、改了廁所﹔石頭牆壁的外表,內裡是白牆吊頂的現代化裝飾。

  2014年9月,以“原始村落,石屋農家”為特色的石頭村旅游開放,高峰時,一天接待游客逾萬人,村裡人山人海,村民們看傻了眼。不僅農家樂、民宿生意紅火,村民們的熏臘肉、土雞蛋等土特產也都賣瘋了,村民們當年人均收入就翻了番。

  嘗到甜頭的夷陵區每年整合資金10多億元,實施鄉鎮集鎮改造、農村環境整治、旅游干線民居改造等項目,先后推出茶鄉觀光體驗游、百裡荒度假養生游等6條鄉村游精品線路。

  除了鄉村美景,夷陵區還將農業變成了旅游賣點,探索出“大農業”與“大旅游”相結合的路子,成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區。

  “很多城裡人帶著孩子來採摘園體驗農村生活,我的蔬果都成‘搖錢樹’嘍!”在黃花鎮上洋村映山紅農家樂裡,老板黃姐忙得不亦樂乎。黃花鎮黨委書記程澤鋒介紹,在保留原有農業生態的基礎上,黃花鎮通過加快三產融合,打造休閑農業,目前鄉村游已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全年接待人數達35萬人次。

  走“生態路”,念“山水經”,打“休閑牌”。變田園為景區、農家為客舍,把農產品變成旅游商品,以旅助農、以農興旅,夷陵鄉村游產業正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目前,夷陵全區已經發展鄉村游休閑農業示范點795個,當地鄉村游固定資產投資保持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長,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點。

  【點評】發展鄉村旅游,除了將農旅結合,打造精品旅游線路之外,還需要將一、二、三產業融合,引導村民發展特色農業和第三產業,鼓勵村民發展農家樂與民宿,這樣既可以增加村民收入,也可以把年輕人留在村裡干事創業,充實人才隊伍,實現長遠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湖北崇陽縣白霓鎮大市村黨支部書記程桔

  本報記者 蔣雲龍 肖家鑫 程遠州

(責編:貢雨婕(實習生)、申亞欣)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