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岡山:摘帽奔小康 脫貧再出發

記者吳齊強 魏本貌

2018年03月06日10:04  來源:人民網
 

井岡山市廈坪鎮廈坪村第一書記指導幫扶該村食用菌產業發展。

脫貧故事不少,發生在井岡山的脫貧故事格外引人注目。

“你喝一口試試,甜的!”洋坳村黨支部書記吳功福很是得意,給8個村小組通上山泉自來水,為每家每戶修好入戶水泥路,80多棟土胚房全都換瓦、粉牆、清溝維修加固,光伏發電站每年為村集體增收5萬元……吳功福春節期間還在忙個不停,“洋坳村甩掉了貧困村的帽子,今后要在魚塘養殖、發展果業方面多下功夫,帶領大家致富奔小康。”

2017年2月26日,井岡山在全國率先宣布脫貧,成為我國貧困退出機制建立后首個脫貧“摘帽”的貧困縣市。這一天,更是井岡山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起點。

因安全飲水、村組道路、產業發展等欠賬較多,2017年初井岡山脫貧“摘帽”時,葛田鄉洋坳村仍是貧困村。

一年后,記者重返井岡再採訪,不僅是葛田鄉洋坳村,井岡山其它5個未脫貧村,目前全部退出貧困村行列。

脫貧“摘帽”並不等同於全面建成小康,井岡山市委書記劉洪語氣堅定,貧困村貧困戶沒有完全退出,井岡山絕不能一脫了之、一摘了之,而是不斷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確保貧困群眾可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政策不變、力度不減,井岡山脫貧攻堅不止步,去年整合各類扶貧資金4.6億元用於鞏固提升脫貧成效,貧困發生率由2016年底的1.6%下降至2017年底的0.4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606元、增幅為12%。

找准路子 扶貧基地旺山鄉

大隴美麗庭院

這個正月,柏露鄉長富橋村的李小明沒閑著。

井岡山腹地柏露鄉,紅色遺跡資源豐富,水質清冽生態優美。

山清水秀的長富橋村,年輕人多數外出務工,村民房屋多為閑置。投資方康輝旅游去年8月建設起紅色旅游小鎮,發展採摘休閑、稻田養蝦、水上農庄、農業觀光等田園綜合體。游客民宿採取公司與村民合作的“共享農庄”模式,村民已將16棟閑置房屋入股,每個房間雙方各出資2萬元改造裝修,民宿收入雙方五五分成。

“我家兩個兒子的兩棟房子,已經投入24萬進行裝修。”54歲村民李小明高興地說,“兒子在外務工,兩棟毛坯房長期空著,現在估計兩三年就能回本。我自己准備開農家樂,讓游客們吃上地道的農家飯。”

康輝旅游項目負責人蘭秀輝表示,在村民自願自主的基礎上,引導村民入股項目或參與民宿農家樂等服務,建設運營過程中優先招聘貧困戶就業。“公司每年組織7萬多名到井岡山旅游,客源一點不用愁,就怕接待能力跟不上。”

長富橋村以資源入股漂流項目,享受淨收益15%的分紅,為曾經的“空殼村”引來了集體經濟“活水”。

收入是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標杆性指標。如何確保貧困群眾收入增長可持續?脫貧摘帽后的井岡山給出答案:產業增收全覆蓋。

脫貧致富要可持續,最怕產業發展三天打漁兩天晒網。

精准脫貧攻堅過程中,井岡山依托自身優勢和資源稟賦,找准了“一戶一塊茶園、一戶一塊竹林、一戶一塊果園、一戶一人務工”的產業脫貧致富路子。脫貧“摘帽”后,井岡山緊盯該致富道路不鬆勁,去年新增茶葉1萬畝、毛竹林改造2.1萬畝、果業林2萬畝。

積極引進有實力、帶動強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井岡山已經實現了每個鄉鎮都有主導產業、每個村都有產業扶貧基地,穩定強化農戶與企業、合作社的利益聯結。目前,井岡山產業扶貧合作社達到476個,家庭農場增長到189家。土地流轉過程中,井岡山杜絕“一包了之、一租了之”,確保村集體佔10%以上股份,有效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目前,井岡山貧困戶人均收入提升到5500元以上,貧困村村級集體經濟達5萬元以上。

井岡山市市長焦學軍表示,2018年繼續聚焦貧困人口中的“堅中之堅”“硬中之硬”,集聚資源、合力攻堅,確保貧困戶人均收入達6100元以上。動員貧困戶利用房前屋后、空閑地、荒坡荒地、自有林地等發展庭院經濟,確保每戶貧困戶每年種植黃桃、獼猴桃、柰李等果樹10棵以上,通過3年努力讓每戶貧困戶擁有1畝以上致富產業。

記者在井岡山發現,隨著基礎設施大幅改善和產業日漸興旺,越來越多在外打拼的人返鄉創業就業,昔日的貧困村因此煥發出勃勃生機。

春風吹來,茅坪村滿山遍野的3000畝黃桃樹充滿勃勃生機,基地負責人劉志剛充滿期待,“今年黃桃樹到了第三年將開始產果,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更有盼頭。”

致富奔康信心足 干群同心面貌新

在井岡山的採訪中,記者發現,村民們的幸福感更多,獲得感更強。

43歲的貧困戶朱秋芳,患有尿毒症,夫妻倆帶著兩個讀書的孩子,日子過得緊緊巴巴。井岡山採取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等措施精准幫扶,幫著朱秋芳一家脫了貧。朱秋芳閑不住,想做事補貼家用,體力活干不了,隻能做些輕鬆的零工。

“去年村裡安排我到紅色講習所學習,我學了十九大精神、井岡山紅色故事、脫貧先進人物等,還學到了黃桃種植技術,包括嫁接、施肥、果園管理等。”原來茅坪鄉紅色講習所,將實用技術培訓課堂搬到了鄉裡5000多畝的黃桃基地,農技師手把手地給貧困戶教種果技術。掌握技術的朱秋芳,成了黃桃基地的長期員工,工資還漲了不少,精神面貌也煥然一新。

“我們把貧困戶身邊的典型挖掘出來,通過身邊人講身邊事,調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井岡山市委書記劉洪說,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是實現脫貧致富的“紅色引擎”。

思想變了,觀念新了,致富奔小康的辦法自然多起來。鞏固提升脫貧成效中,井岡山志智雙扶激勵群眾,創新推出積分激勵等模式,在產業發展、進城務工、自主創業方面積極扶持。井岡山通過“紅色講習所”“鄉村大講堂”等,讓身邊人講身邊事、致富能人傳經送寶等增添群眾致富信心,持續開展“雨露計劃”等各類技能培訓,幫助貧困群眾提升就業創業技能。許多貧困群眾看了聽了后就坐不住了,不等不靠自己干起來了。

神山村首屆黃桃節

2016年神山村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2017年接待游客超過22萬人次,村裡50%以上村民參與到鄉村旅游產業,旅游成為神山村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

2018年1月,茅坪鄉神山村黨支部換屆選舉,村旅游協會理事彭展陽被選舉為黨支部書記。“2018年將紅色培訓與鄉村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讓脫貧致富的貧困戶們參與培訓講解,讓脫貧致富的故事吸引游客,幫助神山村持續享受旅游紅利。”新書記彭展陽充滿信心。

“群眾富不富,關鍵看支部。”井岡山注重把鄉土人才培養成黨員,把致富能人培養成村組干部,以黨員干部“先走”帶動群眾“一起走”。今年年初,井岡山以村“兩委”換屆為契機,從致富能手、“田秀才”“土專家”等鄉土人才中選優配強班子。井岡山繼續安排黨員致富帶頭人、農村實用技術人才與貧困戶結對幫扶,帶動2898戶貧困戶發展起創業項目,並幫助爭取資金、協調貸款、提供服務,把貧困群眾領上發展致富的“快車道”。

動態管理、長效機制,織密織牢兜底保障網

坳裡鄉寨下村光伏發電扶貧基地

蕩氣回腸的故事往往很簡單。

烤著木炭火盆,穿著厚厚棉衣,古城鎮寺源村93歲老人劉秀媛,一邊遞著紅薯干一邊熱情招呼。劉秀媛老人命運坎坷,沒有親生子女和家屬,現在隨養女生活。

“他經常過來看我,元月份就來了三次,送了棉被、開水壺和小太陽(電暖燈),還送我了200塊錢。”劉秀媛老人直夸幫扶干部羅辰元是個好孩子。

養女劉蘭花拿出精心保管的貧困戶收益卡,指著摁滿紅手印的收益卡記錄說,“2017年我媽養老金、高齡補貼、金融分紅還是照樣發,五保戶收入漲到每月320元,各項總共有9620元。”

脫貧致富奔康既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井岡山堅持督查、考核、問責等方面持續跟進,保持過硬作風,建起長效機制,為鞏固提升脫貧效果提供堅強保障。

為保障劉秀媛老人這樣無力無業的貧困戶,井岡山打好保障扶貧鞏固提升戰,推進保障政策擴面、提檔、升級,扎扎實實兜住貧困底線,確保返困不返貧、人人有保障。

井岡山先行先試,去年創新低保標准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挂鉤的動態調整機制,推進低保線和貧困線“雙線融合”,按照平均12%的增長比例提高農村低保標准。脫貧“摘帽”后,井岡山繼續從旅游門票收入和土地出讓金中各拿出10%,籌措2000萬元以上的特殊扶貧基金,用於貧困戶的兜底保障。對於3074名未享受低保的紅卡戶,2017年全部納入自創的市級低保,每人每月發放100元。通過一系列提高低保標准政策,2017年井岡山實現了低保對象年收入3660元,確保了低保線略高於貧困線標准,沒有調高標准、吊高胃口,牢牢兜住了貧困底線。

繼續實行貧困戶子女從學前到大學,一攬子費用減免和補助政策。針對義務教育貧困寄宿生,在享受國家資助政策基礎上,井岡山市為每生每年再增加500元補助。2017年,井岡山市共發放各類補助資助金1000余萬元,有效減輕了貧困的代際傳遞。

建立起貧困戶報銷基本醫保、商業保險和民政救助補償的“一站式”結算平台。井岡山在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醫療附加險、重症疾病保險、意外傷害報道“五道防線”的基礎上,去年井岡山對慢性病推出門診醫藥費用報銷,確保貧困戶看病報銷比達到98%以上。

應進則進、應退則退,精准管理、精准進退。脫貧“摘帽”后,井岡山嚴格按照脫貧標准,達標一戶、驗收一戶、脫貧一戶,及時動態確保“貧困在庫、脫貧出庫”。2017年井岡山新增貧困戶44戶136人,退出貧困戶373戶1010人。

 

(責編:袁勃)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