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寧波2月9日電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一歷史性論斷。浙江慈溪作為中國民營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如何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推動民營經濟做優做強做大。新春伊始,人民網專訪了慈溪市市長項敏。
項敏表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做好產業發展三篇大文章:發展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謀劃布局未來產業。
從五方面發力,推動經濟向更高質量發展
慈溪現有市場主體超過15萬家,其中工業企業1.8萬家,一直以來,家電、化纖、軸承、汽配等傳統產業都是慈溪的支柱產業。這幾年,受產能過剩、電商沖擊、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傳統制造業企業的日子不好過。
項敏說,在政府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慈溪傳統企業通過技術革新,變“制造”為“智造”,推動生產過程智能化,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品質,企業重新煥發了新的生機。2017年,慈溪市工業增加值861.2億元,同比增長12.1%,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571.8億元,同比增長13.2%。
“慈溪在2017年度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和工業百強縣市排名中均居第5位,處於浙江省內領先地位。”項敏自豪地說。
制造業是中國經濟的脊梁。2017年,慈溪專門出台振興實體經濟的決定,重點推動“慈溪制造”向“慈溪智造”邁進,構建智能經濟大產業體系,加快向高質量發展邁進,主要從五方面發力:
一是抓好“3+3+2”產業體系。改造提升家電、機械基礎件、汽車零部件等三大傳統優勢產業,推動家電往智能化、機械基礎件往高端化、汽車零部件生產往自動化方向發展,發展壯大智能裝備、新材料、生命健康等三大新興產業,培育打造航空和軍民融合兩大潛力產業。
二是抓好“個十百千”智能示范工程。三年內組建若干個智能經濟研究院、培育10家智能經濟龍頭企業、打造100家智能經濟示范企業、推動1000家規上企業智能化改造。與浙江省智能制造專家委員會戰略合作,成立了慈溪專家服務組以及智能經濟學院,已推動實施了479個智能制造技改項目,下步將制定實施智能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三是抓好“1+5+5”平台園區打造。“1”指謀劃打造中的慈溪灣區經濟產業新城,“5+5”即五大產業平台和五大專業產業園,分別是環杭州灣創新中心、濱海經濟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商品市場園區、現代農業開發區五大產業平台,生命健康、軍民融合、航空、新材料、中捷(中東歐)等五大專業產業園。落實專人負責、專門班子、專門政策、專門基金、專業公司的“五專”機制舉措,推進專業產業園建設,帶動產業平台提檔升級。
四是抓好“低小散”整治提升。2017年,完成“低小散”企業(作坊)整治淘汰2480家。今年將實施“低小散”企業(作坊)整治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每年整治、淘汰“四無”(無証無照、無安全保障、無合法場所、無環保措施)企業(作坊)2000家以上,鼓勵盤活低效用地、閑置廠房等資源建設小微企業眾創園。
五是抓好產學研創新支撐。一個是創新平台,中科院慈溪應用技術研究與產業化中心、中科院寧波工業技術研究院慈溪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今年將建成投用﹔寧波大學科技學院將於2019年整體完成遷建,其中的文創學院先期開辦﹔2017年還引入了浙大新材料研發中心,與深圳創新設計研究院合作共建小家電創新設計中心,今年還將籌建石墨烯創新應用中心和航天工程技術中心。另一個是企業創新,慈溪8年內六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獎檔次、頻率和總量在寧波各區縣(市)中居第一。目前慈溪市擁有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53家,寧波創新型初創企業1252家,規上企業設有研發機構622家,有R&D研發活動企業750家。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慈溪經濟邁向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支撐。”項敏強調說。
“智能化是傳統企業改造的方向”
慈溪是中國三大家電生產基地之一,目前擁有家電整機企業2000余家,配套企業8000余家,然而,中低端家電產能大量過剩,高端產品稀缺,是慈溪小家電產業的一塊“心病”,如何補齊創新研發、品牌培育上的“短板”?
項敏表示,到2020年,慈溪將力爭智能家電產業產值達到300億元以上,樹立智能家電示范企業15家以上,將慈溪打造成為具有智能化、差異化特點的全國知名小家電智造產業基地。
首先,以智能改造為方向。通過政策激勵引導等手段,推動企業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等新技術,今年計劃有100家規上家電企業實施智能化技改項目,推動小家電全自動化裝配示范生產線建設,不斷提升家電生產工藝水平和生產效率。
其次,以集群示范為引領。慈溪家電生產遍布各鎮,每個鎮都有1-2個特色家電產業區塊,其中慈溪小家電智造小鎮和觀海衛智能電器小鎮已分別列入浙江省、寧波特色小鎮名單。下步將著力發揮兩個特色小鎮的示范引領作用,為市域家電智能化發展提供可供復制的成功經驗。
第三,以高新技術為依托。充分發揮中科院兩大合作平台、與深圳創新設計研究院合作成立的小家電創新設計中心等創新平台作用,為慈溪家電產業智能化發展提供技術研發、科研成果轉化等相關配套服務,同時推動企業與高校院所加強產學研合作,通過產業前沿和共性關鍵技術研發、創新成果轉移轉化、行業公共研發創新服務等,全面提升慈溪小家電創新設計水平,推動慈溪小家電產業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
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人”
項敏說,人才是區域發展的重要支撐,城市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加快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需要引進更多高層次人才。
2017年,慈溪市出台人才新政,對“高精尖”人才和緊缺型人才給予最高“三個1000”政策,即1000萬元的創業經費支持、1000平方米的免租創業場地、1000萬元貸款貼息補助,對院士等頂尖人才“一事一議”、上不封頂。目前,慈溪市已累計引進落戶“上林英才”計劃項目98個,申報入選寧波“3315計劃”項目35個、連續兩年居寧波區縣(市)首位,引進集聚院士、“國千”專家等頂尖人才32名。未來五年計劃安排專項資金不少於5億元,保障各項人才政策落地。
人才引進來了,如何留住用好?項敏說,慈溪全力打造集研發、孵化、產業化於一體的“上林英才”鏈式平台,在城市核心地段拿出一幢6萬平方米的商務大樓整體作為“上林英才”創業園,建成投用佔地300余畝的“上林英才”產業園一期,投資3.2億元、佔地100余畝的上林英才研發園一期今年也將建成。同時,與浙大網新合作,在杭州濱江區創設了創新創意“飛地”,“飛地”用房面積6000多平方米,目前慈溪13家企業團隊已入駐,引進市外創新企業9家,匯聚在杭研發人員近500人。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今后我們還設想在杭州西溪濕地附近以及深圳拓展‘飛地’模式,並根據人才需要向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擴展,將‘飛地’打造為招才引智的重要平台。”項敏說。
項敏表示,慈溪連續多年赴海外和國內重點城市開展人才招引活動,主動承接寧波美國創新孵化器項目資源,對接招引人才項目23個,其中“以投帶引”落地人才項目2個,分別是一名中科院院士和美國麻省理工大學博士領銜的項目。此外,慈溪已成立4個由民營資本主導總規模達8億元的風投創投基金,支持創新創業發展,培育壯大新經濟動能,加快推動傳統行業技術改造、轉型升級,提升整體供給體系質量。
高質量發展要有高質量考評
新年伊始,浙江省政府印發《關於深化“畝均論英雄”改革的指導意見》,到2020年全省所有工業企業和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全面實施“畝產效益”綜合評價。
2018年慈溪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推進“畝均論英雄”要素市場化配置。慈溪,以什麼樣的評價體系來推動高質量發展?
項敏表示,全面深化企業綜合評價,全面完善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機制,以質量為導向,以創新論英雄,以“畝均效益”論英雄。
2016年慈溪出台工業企業單位資源佔用產出績效綜合評價體系,2017年出台關於全面深化工業企業綜合評價工作的意見,根據測評結果按優到差分為A、B、C、D四類,分別實施相應政策,做大做強A類企業、提升發展B類企業、幫扶轉型C類企業、倒逼整治D類企業。
“以正向激勵為主,加大對優質企業的扶持力度﹔兼施反向倒逼手段,加快低效企業改造提升和落后產能市場出清。”項敏說。
慈溪市將進一步完善評價機制,拓展評價范圍,深化結果應用,推進“畝均論英雄”要素市場化配置,今年“畝均效益”評價延伸覆蓋到規上服務業以及用地3畝以上規下工業企業。
項敏說,在盤活利用低效用地方面,2017年,慈溪消化批而未供土地4502畝,消化利用供而未用土地1687畝。今年確保再消化批而未供和供而未用土地4000畝,再開發低效用地1000畝以上。2017年零土地技改項目527個,投資87.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4.1%和74.3%。今年計劃零土地技改項目600個,涉及年度投資95億元。
項敏表示,今年慈溪將探索包含環境、畝產等績效指標的“標准地”出讓,把每塊建設用地的規劃建設標准、能耗標准、污染排放標准、產業導向標准、單位產出標准等給予明確,帶地一起出讓。
堅守發展定力,堅持“量質並舉”
近年來,慈溪工業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持續落實,2017年規上工業產值達到2820.73億元,佔全國的2.4‰。同時慈溪民間資本較為充裕,2017年民間投資504.81億元,其中工業投資323.96億元。
項敏認為,慈溪作為民營經濟大市和工業經濟強市,要實現從‘量大’邁向‘質強’,就必須堅守實體經濟這塊基石,堅持“工業立市、實業興市”不動搖。
“慈溪經濟的主體是實體經濟,制造業絕不能空心化,這是一條底線。”項敏強調道。
他認為,重塑“慈溪制造”,除了在科技創新和產品研發方面的全力投入外,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企業家對實業的堅守,尤其是對制造業的堅守,弘揚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的慈溪企業家優良傳統,把產品做精做優、企業做大做強。
在此過程中,重視加強加強產融合作,發揮產業基金作用,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效率和能力,同時大力實施“鳳凰行動”慈溪計劃,推動企業股改上市重組。
在增進銀企互信、促進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上,慈溪還專門建立了企業信用信息雲服務平台,目前已有28個部門的111類4573萬條企業信用信息數據納入,3萬多家企業信用建檔。
2017年,全年金融機構對實體經濟貸款新增85.7億元,不良貸款余額減少56.4億元,年末不良貸款率為近三年最低水平。
“發展經濟首先要發展實體經濟,推動經濟轉型升級首先要推動實體經濟轉型升級。”項敏說,要摒棄過去“重量輕質”的實體經濟發展理念,讓“量質並舉”的思路深植人心,大力推動慈溪從制造到創造,從速度到質量,從產品到品牌的華彩蝶變。
今年,將組織實施傳統制造業改造升級三年行動計劃和企業技術改造三年行動計劃,每年至少1/3以上規上企業實施技改項目。今年計劃安排500萬元以上工業投資項目415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77個、1億元以上項目47個,涉及總投資計劃205億元,今年投資103億元。
深入開展“四服四促”精准服務企業行動,激勵企業專注實業、壯大主業,今年力爭百億企業培育實現突破。2017年為企業降本減負41.3億元,下一步繼續加大實體經濟降成本力度。(蔡鐵峰、陳怡、章勇濤)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