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進入太空執行任務,航天員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和素質?
充沛的體能、優秀的航天環境適應性、科學的知識結構、過硬的心理素質……除了這些,航天員們還給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答案——等待,有時甚至是漫長的等待。
成功實施首次手控交會對接的航天員劉旺,在地面等待了14年。14年裡,他一次次經歷選拔,一次次面對落選,最終一飛沖天,在神舟九號任務中以極高的精度打出“太空十環”。
航天員張曉光從面向國旗宣誓到夢圓太空,足足跋涉了15年。人們常用“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來形容他付出的艱辛。神舟十號任務中,他用15年的堅持換來15天的太空飛行,並在失重狀態下用鏡頭完美呈現出我國首次太空授課的內容。
即使是3次飛天的景海鵬,也經歷了10年的等待,才迎來第一次進入太空的機會。而最漫長的堅守和等待,則屬於航天員鄧清明。
因為沒有執行過任務,鄧清明的名字並不為國人熟知。自1998年加入航天員隊伍以來,鄧清明為自己的航天夢奮斗了20年,曾入選神九、神十、神十一任務乘組備份,又3次與夢想擦肩而過。
“每名航天員都有著強烈的飛天願望,經過嚴格的綜合評定都具備執行載人飛行資格,但由於受任務密度和飛行人數的限制,不可能每個人都有上天的機會,隻能按照綜評成績排名確定主備份人選。”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黃偉芬說。
對航天員來說,這份決定飛天命運的成績單是殘酷的,很多科目考核的第一名和最后一名成績都相差很小,小到一兩分,甚至僅僅零點幾分。
為了將自己的成績再提高一點點,航天員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努力。高強度、高密度的訓練挑戰著他們的生理極限,有時累得吃飯連筷子都拿不住。系統全面的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術學習考驗著他們的能力和意志,為了盡快掌握這些必備的知識,他們很少在晚上12點前休息。
無處不在的選拔、隨時隨地的考核、長期枯燥艱苦的學習和訓練構成了航天員生活的常態。2010年,第二批航天員劉洋剛到航天員大隊時,首批航天員對她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要耐得住寂寞。”
“我們看到的發射是多麼壯觀,看到他們在太空的生活是多麼神奇,怎麼會寂寞呢?”當時的劉洋不能理解。但經歷過幾年這樣的生活后,她才發覺“‘寂寞’二字真是用得再貼切不過了”。
“我們每天過的生活就像高三學生一樣。”她說,“可能大家都經歷過一年的高三,但是我們年年都在經歷高三。”
如果把航天員的生活比作高三,那每次任務前的選拔無疑就是他們的高考。“我既為入選的航天員感到高興,也為付出了同樣努力而落選的航天員感到惋惜。”黃偉芬說,每次公布入選任務航天員名單時都是她內心最糾結的時刻。
對於那個帶來巨大心理落差的時刻,沒能入選的航天員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備戰神舟七號任務時,得知自己落選的那一刻,張曉光的眼淚一下子掉了下來。“飛天的夢想離我好像越來越遠了,感到特別失落。”這位東北硬漢回憶說。
那段時間,每當心情煩躁的時候,他就靠聽音樂來放鬆自己,堅持每天寫訓練筆記,逐項查找弱點,制訂訓練計劃。直到有一天,看著厚厚的一大本筆記,他的心態終於平和下來:“我想,如果我投入全部的精力,按照筆記付諸實施,我相信自己會有進步,我相信自己的夢想還沒有破滅。”
航天員鄧清明3次入選備份梯隊,每次都完成了和主份乘組同樣內容、同樣標准的訓練任務,卻一再與飛天失之交臂。“目送自己的戰友一次次飛天成功,一次次載譽歸來,說心裡話,沒有失落感是不可能的。”他不停問自己,“為什麼別人可以執行任務,而我不行呢?航天員是我的職業啊,如果沒有機會執行任務,那不是我的失職嗎?”
但任務卻沒有給落選的航天員太多時間整理負面情緒。每次任務成功后,每名航天員都必須在最短時間內給自己“歸零”,拋開過去,放空自己,以從零開始的心態迎接新的挑戰。
在航天員隊伍中流傳著一種“競而不爭”的說法:任務准備階段,他們會為夢想竭盡全力備戰﹔任務人選確定后,他們會送上誠摯的祝福,在地面值班為天上的戰友提供支持,和他們“一起飛”。
2016年神舟十一號任務發射前一天,航天員中心領導來到問天閣,宣布由景海鵬、陳冬執行任務,鄧清明和另一名航天員作為備份。領導讓他們談談對任命決定的感受,輪到鄧清明發言時,他停了一會兒,緊緊地抱住景海鵬說:“海鵬,祝賀你!”景海鵬也飽含深情地說:“謝謝你,兄弟!”整個問天閣大廳寂靜無聲,那個長達兩分鐘的擁抱感動了在場的所有人。
飛船成功發射后,鄧清明很快轉入值班狀態。那時,他的女兒鄧滿琪已經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工作,也成了一名年輕的航天人。在一篇專門寫給父親的短文中,鄧滿琪記錄了當時的心境:“任務執行期間,我們共事於同一座大樓,你時常來視察我的工作動態,給我講解相關的知識,了解我身邊的同事朋友。我終於看到你染過的頭發裡面暗藏的白發,開始為你在這一崗位默默奮斗的這19年而心疼,你是我見過最敬業的人、最無私的人。你把你的一切都獻給了國家,不求回報,讓我敬佩……”
神舟十一號成功返回后,載人航天工程領導特意對鄧清明和另一名備份航天員說:“你們和神十一乘組共同完成了這次任務,任務的成功就是你們的成功,航天員在天上的表現就是你們的表現。”聽到“共同”二字,性格堅強的鄧清明禁不住流下了眼淚。
“在這樣一個偉大的工程、偉大的夢想中,個人的榮辱得失真的微不足道。我們大家勠力同心,共同圓滿完成任務才是最重要的,也是最光榮的。”他說。
2014年1月,上級宣布了李慶龍、吳杰、陳全、潘佔春、趙傳東等5名航天員停航停訓的命令。由於年齡原因,他們再也沒有飛天的機會。16年裡,他們一次次落選,一次次准備,把生命中最寶貴的年華都獻給了漫長的等待。
“他們的等待與神舟飛天的輝煌一起,構成了中國航天史上最厚重的一頁。”中國航天員中心黨委書記李新科說,他們同樣是共和國的飛天英雄!
鄧清明至今還記得,在停航停訓儀式上,陳全緊握他的手說:“不管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老鄧,你要繼續努力,不要放棄。”
目前,鄧清明是唯一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但卻仍然在參加學習訓練和任務備戰的首批現役航天員。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建設階段,對航天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始終保持著備戰狀態,對未來的任務充滿了信心。
“雖然已過了知天命的年紀,但美麗的飛天夢想永遠激勵我拼搏奮斗。”他說,“我爭取在新時代中國航天的新高度留下自己的足跡,展現一名航天老兵的風採。”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