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劉維靖):潮汕是中國著名的僑鄉,近代時期,潮汕人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在海外謀生的潮人約1000多萬人,與潮汕本土人口相當,素有“海內一個潮汕、海外一個潮汕”之譽。可以說,沒有華僑的海外奮斗史,就沒有今天的潮汕。
1月16日,記者跟隨由中央網信辦主辦、廣東省委網信辦承辦的2018年“新時代、新夢想”網絡媒體新春走基層(廣東站)活動一行參觀了汕頭僑批文物館和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感受僑鄉發展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僑批起源於親情 記錄華僑海外奮斗史
座落於汕頭市區的僑批文物館是國內外創辦最早、規模最大、藏量最多、研究深入、成果顯著的集收藏、展示、研討於一身的以僑批為主題的文物館。
何為僑批?
汕頭僑批文物館展出的早期僑批。 攝影:劉維靖
閩南人讀“信”為“批”,僑批是早期“下南洋”謀生的海外潮人寄回國內的、家書和匯款憑証合一的特殊信件。
當時,海外潮汕人希望將歷盡艱辛賺來的血汗錢寄回家鄉,贍養親人,在海內外金融、郵政機構尚未建立或極不完善的情況下,隻能經由“水客”、“客頭”和一些民間僑批館來遞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僑批”。
據僑批文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初到南洋的潮汕僑民,往往隻能從事一些最艱苦的工作,例如裝卸工、礦工、船夫等等,這些僑民中男性佔了絕大部分,女性雖有但少之又少。由於心系家鄉,有些僑民剛到國外還沒有賺到錢的時候,甚至會先借兩銀元寄個平安批回家。
一封女性所寫的僑批,十分珍貴。 攝影:劉維靖
一封薄薄的僑批,流淌著炙熱的鄉情,一頭連接著天涯羈旅的海外赤子,一頭連接著的是翹首以盼的故土親朋。
潮汕僑民不忘故鄉 “僑批精神”延續至今
隨著潮汕僑民在海外的辛苦打拼,他們通過僑批寄回家的錢從幾塊銀元,增長到幾十塊,甚至還有幾百塊。
僑批文物館館長林慶熙介紹到,僑批最初只是維系海外僑民和故鄉親人的紐帶,但是隨著僑民在海外逐漸站穩腳跟,他們開始通過僑批支持家鄉的建設,興業、做慈善、辦學。而且在國家關鍵的時刻,這些僑民也會通過僑批支援國家的建設。
汕頭僑批文物館館長林慶熙向記者介紹僑批歷史。 攝影:劉維靖
由於僑批來自民間,直接產生於當時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僑批就成了當時歷史的真實記錄,涵蓋當時的金融、郵政、政治、經濟、文化、交通以及民眾的生活等領域。
2013年6月19日,“僑批檔案”申遺成功,入選世界記憶名錄。這一封封承載著鄉愁和思念的紙張,留在了全世界的記憶裡。
僑批史上最長的一封信。 攝影:劉維靖
據林慶熙館長介紹,目前僑批文物館內收藏僑批約12.5萬件,這些僑批不單單是歷史的見証,更留下了一種永遠心系家鄉的“僑批精神”。 如今,僑批作為歷史的見証被珍藏在文物館中,但“僑批精神”一直延續至今。
以僑為“橋” 汕頭欲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
總覽全球,除了歐洲部分,其他各大洲均有僑批的存在,這其中,來自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三個國家的僑批最多。而這三個國家,正是“海上絲綢之路”沿線的重要國家。
來自世界各國的僑批。 攝影:劉維靖
改革開放后,汕頭累計直接吸收的80億美元外資中,有80%以上是僑資。為更好地發揮華僑華人資源優勢,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2014年12月8日,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在汕頭正式挂牌成立。
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模型。 攝影:劉維靖
目前,試驗區起步區(包括東海岸新城新津片區、珠港新城、南濱片區和廣澳港區,面積約26平方公裡)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入221.02億元,已投資落地建設產業項目18個,總投資額360億元,建設初見成效。
華僑經濟文化合作試驗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黃育斌介紹到,華僑華人是該試驗區的服務主體。為吸引華僑華人到此投資創業,試驗區專門建立了華僑華人創業創新服務中心,服務中心有50多個共享辦公位,還提供一系列創業優待服務。
“包括各種續辦理,生活配套服務等方面,我們都有一套快捷服務模式,為華僑華人提供便利。” 黃育斌說。
據悉,未來,華僑試驗區將充分發揮華僑華人資源優勢,建設粵東中心城市的重要引擎和實現汕頭振興發展的重要平台,加快推進汕頭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要門戶。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