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雙星”成功發射,標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開始全球組網

中國北斗聯天下

余建斌  楊  欣  王新國

2017年11月06日16:0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11月5日19時4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兩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
  楊志遠攝(人民視覺)

  本報西昌11月5日電 (記者余建斌)11月5日19時45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成功發射第二十四、二十五顆北斗導航衛星。這兩顆衛星屬於中圓地球軌道衛星,是我國北斗三號第一、二顆組網衛星,開啟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新時代。

  衛星入軌后,經測試及入網驗証,可對外提供服務。此次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首次發射,將穩步推動北斗三號系統建設,加快北斗系統盡早服務全球,造福全人類。北斗三號衛星將增加性能更優的互操作信號,在進一步提高基本導航服務能力基礎上,按照國際標准提供星基增強服務及搜索救援服務。同時,還將採用更高性能的銣原子鐘和氫原子鐘。北斗三號在北斗二號性能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提升1至2倍的定位精度,達到2.5米—5米的水平。

  據介紹,2009年北斗三號工程正式啟動建設。在各大系統和眾多參研參試單位共同努力下,我國全面突破系統核心關鍵技術,完成地面驗証,衛星狀態基本固化。從此次任務起,我國迎來新一輪北斗組網衛星高密度發射,到2018年底前后,將發射18顆北斗三號組網衛星,覆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到2020年左右,完成30多顆組網衛星發射,實現全球服務能力。

 

  沙場,三軍列陣。剛下演兵場的戰旗、戰士、戰鷹、戰車,接受最高統帥檢閱,米秒不差﹔

  南海,驚濤駭浪。世代漂泊在這裡求媽祖、討生活的漁民,如今無論到哪塊海域、哪個島礁,都在祖國俯瞰之中﹔

  汶川,山崩地裂。震中20多個小時音訊全無,突破死亡線趕到的部隊,第一時間發出100余字短報文,字字千金……

  這些,都緣自翱翔星空的中國“北斗”。

  11月5日,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一箭雙星”成功發射,開啟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全球組網的新時代。

  北斗,已成為當代中國一張耀眼的“國家名片”。

  大國重器,惟有自力更生

  將我國自主建造的衛星導航系統命名為“北斗”,飽含著近代以來中國歷經劫難的清醒、走向復興的企盼:中國命運必須自己掌控,大國重器必須自己打造。

  上世紀90年代,在海灣戰爭中,裝載GPS的精確打擊武器首次大規模使用,作戰效能令全球震驚,顯示出衛星導航系統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意義。

  1994年,在國家經濟實力、技術基礎仍非常薄弱的情況下,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毅然決定啟動北斗一號工程,進行衛星導航試驗探索。彼時,美國GPS、俄羅斯格洛納斯各發射了20多顆衛星,已完成了全球組網。

  放眼星空,最適合衛星導航的黃金頻段已被美俄全部佔用。我國與同時希望建設自己衛星導航系統的歐盟,推動國際電聯從航空導航頻段中,最大限度地擠出一小段頻率,提供衛星導航共同使用。這一小段頻率,是建設一個全球導航系統最基本的頻率需求,各國均可平等申請。2000年4月17日,北斗和伽利略系統同時成功申報。按照國際電聯規則,必須在7年有效期內成功發射導航衛星。

  擺在北斗人面前的隻有兩條路,一是尋求合作,共用資源﹔二是獨立發展,搶佔主動。

  北斗人一方面立足獨立自主建設,一方面積極尋求國際合作。但對中國這樣的大國,在關系國家重大競爭力的合作中,自身沒有過硬實力和核心技術,往往難有對等交流。與歐盟的多輪頻譜合作談判進展緩慢。

  2005年,歐盟發射了首顆伽利略導航衛星。此時,距北斗申請使用的頻段有效期隻剩不到3年時間,如果不能在此期限內成功發射一顆導航衛星,頻段就隻能花落別家。但首顆北斗導航衛星還在研制中。

  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再次凸顯。在全社會相關行業、領域、單位、人員的通力協作下,北斗人背水一戰,倒排工期,硬是將原定2007年底發射的首顆衛星,調整到2007年2月底,提前完成全部研制工作。

  2007年4月初,首顆北斗導航衛星終於如期矗立在發射塔架上。同年4月14日4時11分,這顆肩負著重要使命的衛星,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成功進入預定軌道。兩天后的16日20時許,北京終於清晰接收到來自這顆衛星的信號。

  這一刻,距離國際電聯規定的頻率申請失效最后期限不到4個小時。

  中國北斗一飛沖天,趕上了建設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最后一班車。

  后發趕超,闖出一條新路

  闖出一條新路,是中國人的自信。建設中國北斗,在這個發展中國家,在受到技術嚴密封鎖情況下,不可能循著別人的路走,必須砥礪前行、換道超車。

  探路——北斗人不相信有完不成的任務,不相信有克服不了的困難,不相信有戰勝不了的敵人,他們迎著困難上,“摸著石頭過河”。

  按照空間定位原理,對地球上一個目標點進行定位,至少需要3顆衛星﹔考慮到時間誤差,精確定位至少需要4顆衛星。這就是GPS和格洛納斯的工作原理和全球組網方案。如果按這條路探索試驗,以我國當時的綜合國力,可望而不可即。

  陳芳允院士,“兩彈元勛”“863計劃”倡導者之一,創造性提出了“雙星定位”建設方案。這一方案用當時中國最成熟的航天技術,以最小的星座、最少的投入、最短的周期,實現了衛星導航系統建設的自主可控。

  繪路——按照別人的圖紙搞建設,無異於削足適履。中國北斗,需求牽引、創新驅動,哪裡急需、哪裡先建,邊建邊用、逐步延伸……

  建成覆蓋全球的導航定位系統,至少需要24顆衛星,美俄用了20多年時間。但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刻不容緩,經濟社會發展現實需求迫切,拖不起、等不得。

  孫家棟院士,“兩彈元勛”、東方紅一號衛星總設計師、北斗工程首任總設計師,帶領北斗人創造性提出了“分步走”戰略,先試驗后建設,先國內后周邊,先區域后全球。

  地球自轉“日行八萬裡”,導航衛星繞飛不間斷,要為地面一個特定區域提供連續穩定的導航服務,按照GPS和格洛納斯採取的單一軌道星座構型,在全球組網完成之前無法實現。

  北斗人再次開創性地設計了混合星座構型。2012年底,建成由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傾斜同步軌道衛星和中圓軌道衛星共14顆星構成的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實現了全天時全天候為亞太大部分地區提供定位導航授時服務。

  到2020年左右,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際,全部30多顆北斗三號衛星將光耀全球。

  筑路——人類對時空的精准需求永無止息,建設滿足國家和人民需求的導航系統,標准高、難題多、基礎弱,遍地荊棘中,北斗人勇攀巔峰。

  時間精度是衛星導航的命門,導航系統普遍運用原子鐘維持時間精度。過去,隻有少數國家能制造高精度原子鐘。核心技術終究得靠自己,有骨氣的北斗人不到兩年時間,就自主研制出穩定度極高的原子鐘,300萬年隻有1秒誤差,徹底打破了他國壟斷。

  定位精度是導航系統的生命。單純依靠衛星,目前定位精度大都在10米量級。要進一步提高精度,隻在天上下功夫,短期內難有大的突破。北斗人發現,國家氣象、交通、國土資源等行業已建有大量GPS基准站,通過技術升級改造,即可變為北斗基站,進一步新建和調整優化布局,即可建成國土范圍內無縫隙覆蓋的北斗地基增強網。2017年,1400多個北斗基站遍布全國,上萬台套設備組成星地“一張網”,國內定位精度全部達到亞米級,部分地區達到分米級,最高精度甚至可到厘米或毫米級。

  2016年,北斗二號衛星工程以4個國際首創、10大技術創新、128項發明專利和其他72項知識產權,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大器晚成的中國北斗,成功登上了我國科技重大工程的創新之巔。

  拓路——道路承載著發展、連接著友誼。中國北斗秉持和踐行“世界北斗”的發展理念,努力服務全球、造福人類。

  服務全球,必須覆蓋全球。在難以全球布設地面站管理衛星的情況下,必須建立衛星之間的星間鏈路,實現衛星管衛星,這是世界導航領域的前沿技術,也是北斗三號工程建設必須解決的難題。2015年8月,兩顆全球系統試驗衛星首次建立起星間鏈路,標志著我國掌握了這一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

  服務全球,必須融入全球。3年前,北斗與GPS在達成頻率兼容共識基礎上,正式建立合作機制,共同推動民用衛星導航技術發展。兩年前,北斗與伽利略完成衛星導航頻率協調工作。不久前,北斗與格洛納斯成功進行兩大系統的兼容試驗,聯手打造兼容使用、精度更高衛星集群的前景可期。

  服務全球,必須用於全球。北斗二號建成后,在向國內提供系統服務的同時,即公開向南北緯55度、東經55度到180度的亞太地區提供定位精度優於10米、測速精度優於0.2米/秒、授時精度優於50納秒的免費服務。

  在我國周邊和“一帶一路”沿線,巴基斯坦的交通運輸、港口管理,緬甸的土地規劃、河運監管,老撾的精細農業、病虫災害監管,文萊的都市現代化建設、智慧旅游……北斗正在提供心貼心定制服務﹔分別與馬來西亞、新加坡等開展交流合作,與沙特、阿聯酋等國家制定推進措施,在泰國建成小型北斗地基增強系統示范網……北斗彰顯的中國胸懷和中國貢獻伴隨“太空絲路”不斷延展。

  利國惠民,發展永無止境

  北斗的建成,舉全國之力﹔北斗的發展,集民眾之智﹔北斗的應用,惠民生所需。

  國之重器,其利於國。

  導彈呼嘯、戰機轟鳴、軍艦破浪、將士列陣,北斗如影隨形,戰場的主動權、戰斗力的增長極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

  5萬余艘漁船、400多萬輛營運車輛安裝了北斗終端,民航也將依托北斗建設航空器全球追蹤系統,交通更加安全可控。

  地質災害多發的雲貴川陝等地,大橋、隧道、邊坡以及城市的燈塔、高樓、老舊房屋,北斗實時監測、預判危險、及時報警,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更有保障。

  耕地遼闊的新疆、黑龍江等地,農業機械安裝北斗終端,拖拉機自動沿線耕作,無人機自動定量噴洒農藥,土地使用率提高5%,復播准確率提高到100%,農藥節省40%,勞動生產效益大幅提升。

  2015年“4·25”尼泊爾地震,北斗“穿越”可可西裡、“翻越”唐古拉山,指引救援隊伍千裡馳援。今年8月8日四川九寨溝地震,北斗短報文第一時間將災區情況送達應急指揮中心。8月下旬,超級台風“天鴿”突襲廣東,347艘漁船在北斗引導下安全回港……“北斗呼叫,天降神兵!”面對一起起突發重大災害,北斗開啟一扇扇“生命之門”。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

  利用北斗定位和網絡技術,市場上銷售的“北斗菜”,掃一掃二維碼,就能追蹤它長在誰家地、用的誰家種、施過什麼肥。一些地方的水果種植、畜牧養殖,以至中藥生產,都開始利用北斗終端進行溯源管理、全過程監控,老百姓關注的食品藥品安全問題有望從技術上得以解決。

  打開“嵌入”北斗的電子地圖、約車軟件,出行更加便利。共享單車亂停亂放、長途運營疲勞駕駛、超速越線違章行車,運用北斗,都可識別、可定位、可監管、可處罰。

  使用北斗手機,老人遇到緊急情況隻需按下求救按鈕,就會立刻發送精准信息﹔戴著北斗手表的兒童,一旦離開安全區域,父母就會收到報警信號。“接地氣”的中國北斗,越來越成為人們貼心、便利、可靠的忠實伴侶和“守護神”。

  創新引擎,潛能無限。

  “北斗+物流”“北斗+支付”……全新的“北斗+”生產生活方式初見端倪。

  當前,北斗的高精度定位、高精度授時、短報文發送功能,與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先進“智造”等碰撞融合,不斷產生巨大的經濟社會效益。一條完整的北斗產業鏈初具規模:全國從事北斗開發應用的企業已達1.4萬家,從業人員近45萬,總體產值2118億元﹔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吸引了大量忠實的“北斗粉絲”。“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北斗精神厚積薄發。北斗的發展,已遠遠超越當年的設計,未來將隻受想象力限制。

  今天,你“北斗”了嗎?


  《 人民日報 》( 2017年11月06日 01 版)

(責編:劉夢妮(實習生)、章斐然)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

精彩推薦

視頻新聞

  1. 2020奔跑瞬間盤點,哪個觸動了你?
  2. 8848.86米!致敬攀登高峰的中國人
  3. 旅客心臟不適 乘務員跪地40分鐘守護

熱點排行

  1. 小小螺螄粉做成“三個百億”大產業(人民…
  2. 人民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的深層邏輯(慶祝…
  3.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
  4. 辦好思政課 習近平這樣劃重點
  5. 陳金虎任常州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