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報告首邀外籍專家參與譯校

2017年10月19日05:43  來源:北京青年報
 
原標題:十九大報告首邀外籍專家參與譯校

  穆小龍在十九大黨代表、田表村黨支部書記羊風極(右一)的指導下嘗試割橡膠

  一個世界最大政黨,引領最大發展中國家,擘畫未來,吸引無數關注。

  一份關鍵時期的綱領性報告,寄托民族夢想,點點著墨,牽動萬千目光。

  引人注目的是,一批“外國面孔”參與了中共十九大報告的譯校工作,成為最早看到十九大報告的外國人,涵蓋英、法、俄、西、日、德、阿、葡、老撾9種語言。這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共首次邀請外籍專家參與黨代會報告外文版譯校工作。

  在大會召開前10天,負責外文版譯校的外籍專家拿到報告文稿。翻譯工作開始的第一天,俄文專家鳳玲從早上8點一直工作到晚上11點。“看過這份報告,你能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一切。報告吸引著我,其他的一切都忘了。”她說。

  這份全世界翹首以待的報告內容吸引了所有外籍專家的目光。共同的聚焦,不同的視角。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幾位專家不約而同用“強有力”一詞形容對報告的第一印象。

  “我印象最深的是報告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樣一個提法,這是對中國新的歷史定位,將促進中國更快實現全面現代化。同時也為世界上其他希望加快發展的國家提供了中國智慧。”60歲的阿拉伯文專家葉海亞說。

  “即使是外國人,我也能感受到報告背后的決心以及其中包含的重要思想。”英文專家桃李說。

  作為外籍專家譯校報告,光中文好是不夠的。“還需要了解中國國情和歷史,對國家發展理念、戰略、方針有所領悟。”31歲的法文專家福佩吉說。

  9名外籍專家在中國工作生活,對這五年間的變化有切身感受。報告中的一組組數字,印証著專家們的一句句感慨:五年的時間,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從54萬億元增長到8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城鎮新增就業年均1300萬人以上……

  巨變遠遠不止發生在經濟、社會生活領域。“中國出現了許多新的政治風尚,風清氣正,公開透明,積極向上。”呂寧說。

  “這是一個想要發展、想要前進的黨。”面對正在翻譯的十九大報告,福佩吉發出這樣的感嘆。

  今天,“中國共產黨正以更加嶄新的面貌展示自己。”葉海亞說。

  透過十九大報告,外籍專家們清楚看到了這個世界最大執政黨一系列新的氣象和作為:

  “中國共產黨黨紀之嚴出乎我的意料。”鳳玲說,“中國過去幾年在反腐斗爭中的空前力度和成績令世人矚目。”

  “報告傳遞出的理念非常清晰,這是一個長期規劃。表現出中國共產黨和習近平都非常清楚中國需要什麼,應該怎麼做來實現目標。”西班牙文專家何力鷗說。

  “十九大邀請外籍人士參與工作報告的翻譯和核校,是一種高度自信的體現,也是中國共產黨毫無隱瞞、公開透明態度的體現!”葉海亞說。

  “洋記者”下鄉探尋中共基層執政“密碼”

  在北京工作生活6年多,新華社埃及籍記者穆小龍見証了中國近年來的快速發展,也了解中國制定的許多“大計劃”。穆小龍驚嘆中充滿疑惑:中國共產黨究竟有何秘訣,讓一張張藍圖變成現實?

  在中共十九大召開前夕,穆小龍來到海南省,開啟了一趟發現中共之旅。

  在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鴨坡村,海南省檔案局駐村干部、黨支部第一書記秦家越接待了穆小龍。瓊中是國家級貧困縣,1萬人仍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第一書記是什麼官?”秦家越的職務身份讓穆小龍有點蒙。

  近年來,近80萬名各級黨員干部被派到貧困村駐村幫扶,其中到任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的近20萬。中國各級政府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實的政策保障,駐村干部要協調扶貧項目和資金在農村落地。

  在政策支持下,秦家越為鴨坡村打造了山雞、養蜂、養豬等6個產業扶貧基地,帶頭人全是黨員或入黨積極分子。

  聽說村裡有個“脫貧明星”是入黨積極分子,穆小龍決定去拜訪他。在黑鬃豬養殖基地,穆小龍見到了正著忙碌的許環雄。

  許環雄去年年收入達到30萬元,順利脫貧,在村裡引起轟動。如今,政府出資修建600多平方米的新豬舍,引進現代化養殖設備,讓他帶領36戶貧困戶養豬今年全部脫貧。

  鴨坡村的見聞讓穆小龍發現,抱團發展是個脫貧的好辦法。但其他村也是這麼做的嗎?好奇的穆小龍來到瓊中另一個貧困村——番響村委會的南美村。

  村裡不見人影,大片的房屋廢墟讓穆小龍不解。國家海洋局駐村干部、番響村第一書記羅志清告訴他,村裡多數房屋年久失修成為危房,是村民脫貧的最大障礙,而保障貧困戶的住房安全是中國脫貧的硬指標之一。因此,南美村計劃利用政府資金整村拆除重建,並在此基礎上打造旅游商業街,引導剩余勞動力向餐飲、商貿等第三產業轉移就業。

  村裡老人也告訴他,為了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南美村從山上到山下經歷過三次搬遷,每次搬遷都離城鎮更近一步。

  “南美村地少人多,發展農業缺乏優勢。但它與鎮圩相連、交通便利。”羅志清召集黨員群眾開會商量、挨家挨戶聽意見。經過近一年的思考與論証,南美村決定揚長避短,通過城鎮化消除貧困。

  中國不同貧困村庄的差異也讓穆小龍大開眼界:雖然目標都是脫貧,但是黨員干部必須尋找符合當地實際的發展方向,而實事求是正是中共始終堅持的思想路線。

  聽說鄰縣有個中共十九大基層代表,穆小龍很感興趣:什麼人能代表8900多萬中共黨員到北京開會?翻山越嶺,他來到白沙黎族自治縣。同為國家級貧困縣,白沙和瓊中被當地人戲稱為“一窮二白”。

  在打安鎮田表村,外國人的面孔並不多見。初次見面的穆小龍讓田表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羊風極略顯腼腆。

  羊風極說話緩慢且言簡意賅,臉上卻布滿了笑容。簡單兩句寒暄,羊風極就邁開矯健的步伐,帶著穆小龍來到一片樹林前。“這是橡膠樹,我們對它很有感情。為了日子更紅火,農民起早貪黑割膠,這流出來的都是錢哩。”羊風極說,1998年他被村民推選為田表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一干就是20年。

  在羊風極的嫻熟示范下,穆小龍用刀在樹上輕輕劃出一道口子,乳白色的膠水沿著紋路汩汩流出。

  穆小龍感到好奇,共產黨員那麼多,羊風極靠什麼成為中共十九大代表?

  羊風極說:“這需要群眾擁護。群眾支持你不是看你說了什麼,而是看你為他們做了多少事。”

  剛上任時,羊風極看准橡膠產業有前景,號召大家種橡膠。農民沒錢種,於是他就到縣裡跑扶貧種苗,申請貸款﹔不會種,他就邀請專家來培訓橡膠管理技術。如今,全村山地基本都種了橡膠,僅此一項,去年村民人均收入就達6000元。工作中,他是敬業的基層干部﹔生活中,他是大家口中親切的“羊叔”和“大哥”。十九大召開前夕,他每天奔走在各村聽民聲、訪民情。

  “黨和政府的信任、黨員和群眾的期待,我從來沒忘,我原本就是一個種膠割膠的農民。”羊風極說。

  一路走來,穆小龍對什麼印象最深刻?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穆小龍說,無論是寥寥數語的羊風極,還是熱情健談的秦家越,他們的共同點是——來自群眾,經過歷練和考察成為黨員后,又回到群眾中、服務群眾。

  “這可能正是中共成功的秘訣。”他說。

  本版文並圖/新華社

(責編:曹昆)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