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刀闊斧改革激發社會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綜述

2017年10月13日08:58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以大刀闊斧改革激發社會活力——黨的十八大以來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綜述

  讓人民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承載這些重要使命的正是各類事業單位。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的設計和要求,中央統籌部署大力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各地各部門積極穩妥扎實推動,基本完成事業單位清理規范和分類工作,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系統謀劃、正名歸類

  作為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有的事業單位任務已經萎縮,有的設置分散、規模過小,有的重復設置,有的長期大量空編,有的早已名存實亡。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清理規范。各級機構編制部門經過一年攻堅,在全國范圍內清理了一批“僵尸單位”,整合了一批交叉重復的機構,核減了一批閑置浪費的編制。

  在此基礎上,各級機構編制部門實施精准改革,將現有承擔行政決策、行政執行、行政監督職能的事業單位劃入行政類,將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劃入經營類,將從事公益服務的劃入公益類,其中承擔基本公益服務的劃入公益一類,承擔一般公益服務的劃入公益二類。

  此外,結合事業單位分類,各級機構編制部門採取多種減編控編措施,不僅將機構編制總量嚴控在2012年底的基數內,而且進一步撤並了機構、精簡了編制。

  大力推進政事分開、事企分開

  多年來,有的事業單位承擔行政職能,不符合公益服務的定位,政事不分、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效能不高等問題比較突出。

  承擔行政職能事業單位改革是分類明確后推進的第一項重點改革。改革范圍主要是一些政府直屬事業局、部門所屬事業單位和各級各類行政執法機構。

  為此,中央確定環境保護部、交通運輸部、水利部作為中央試點部門﹔江蘇、安徽、廣東、寧夏作為重點試點省,在省、市、縣三級開展試點,其他省在市縣兩級試點。

  一是清理職能。各試點地區和部門結合簡政放權和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取消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審批事項,平均每個試點縣清理的職能任務多達500項左右。

  二是推動行政職能回歸。政府直屬事業局、部門所屬事業單位承擔的行政許可、行政裁決等行政職權劃歸了行政機構。

  目前,試點地區和部門的改革實施方案已經全部批復,相關的機構設置、編制配備、人員調整等具體工作正在有序實施,改革試點基本完成。

  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事業單位,多數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多是賓館、招待所、咨詢中心等競爭性領域機構。這些單位戴著事業單位的“帽子”,實質上卻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從總體上看普遍管理體制不順,運行機制不活,國有資產使用效率不高。

  經營類事業單位改革,方向是轉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平等競爭、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

  根據不同情況,中央分步推進改革,經濟效益較好的,2017年前轉企改制﹔經濟效益一般的,2018年前轉企改制﹔人員、資產規模較小或資不抵債、債權債務不清晰,基本不具備轉企條件的,妥善做好資產處置、人員安置等工作,2020年底前退出事業單位序列。

  目前,中央一級正在抓緊審核轉企改制工作方案,積極推進改革,10多個省份已經印發改革實施意見,一些省份已基本完成省一級改革任務。

  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固本強基

  公益類事業編制佔整個事業編制的90%多,目前主要存在總體規模偏大、布局結構不夠合理、管理行政化與服務營利性並存、一定程度上偏離公益目標、自主權落實不到位等問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推進公益類事業單位改革:

  ——改革配套政策不斷完善。出台了干部人事管理、創新機構編制管理、政府購買服務、規范收入分配、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等一系列政策,事業單位新的改革管理制度框架正在形成。

  ——事業單位公益屬性不斷強化。大力破除事業單位逐利機制,如環境保護部完成了各級環保部門所屬環評機構與機關脫鉤工作,清理了“紅頂中介”﹔上海等省市明確公益一類與所辦企業脫鉤,公益二類所辦的與主業無關的企業也要脫鉤,劃清公益與市場經營的邊界。

  ——機構編制管理進一步創新。各級機構編制部門積極推進以審批制與備案制相結合、編制保障與購買服務相結合、事前審批與事中事后監督相結合為目標的編制管理創新改革。如中央一級在有代表性的主要新聞單位試點人員編制總量管理﹔江蘇、湖北、河北、天津等省市推進公立醫院、高等院校人員總量管理改革試點,著力解決編制資源不足、編內編外二元身份管理、同工不同酬等問題。

  ——法人治理結構試點不斷擴大。中央編辦會同相關部門研究制定了事業單位章程范本,指導地方開展法人治理結構建設,明確了中央地方共同聯系試點單位。山東、青海等省積極探索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事業單位的行政級別。

  ——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部門按照“分業推進”的方針,繼續深化行業體制改革,積極與事業單位改革做好銜接。(羅爭光)

(責編:劉夢妮(實習生)、申亞欣)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