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區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巴吉村(人民網趙鐸 攝)
初秋時節,清脆的鈴聲喚醒了西藏東南部的土地。牛馬踱步的身影伴著鈴聲走過家家戶戶,走向巴吉村一個質朴的清晨。
村民格桑旺久早上一走出房門,就能看見自家院裡飄蕩的旗子。這常讓他想起6年多前的一個早上,院子裡來過一位特殊的客人。這位來客像親密老友般落座,就著奶渣和酥油茶,和自己談起生活的光景。他問及家裡收入怎樣,有無困難和意見,還鼓勵自己帶領其他村民“共同致富”。6年過去,格桑旺久還常在心裡回答這些問題。
“生活已經天翻地覆了,我又有了好多話可以跟他講。”
格桑旺久牢記的“特殊客人”,就是習近平總書記。
2011年7月21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的習近平來到西藏自治區林芝縣巴吉村,看望這個當年靠運輸致富的“汽車村”,並邁進了格桑旺久家的小院。“十八大”后,格桑旺久成為一個特別的“隊長”,把村裡跑運輸的汽車和工程機械組成一支隊伍,緊拉住眾人不讓一戶收入“掉隊”。
2016年年底,巴吉村6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村裡人均年收入比2011年翻了一倍。這個習近平1998年也曾來過的村庄,宣告自己從落后面貌走向“林芝首富村”的蛻變已經完成。格桑旺久和其他村民還清楚記得,習近平走過的那條坑窪不平的路,曾經一遇雨天就變得泥濘曲折,今天寬敞地載放著大小汽車,通往洒滿陽光的藏式樓房。
村裡的人攢下了說不完的故事。拳拳之心記著藏漢情深,想再說給總書記聽。
牢記“要帶領村民一起致富”
——建車隊、辦市場,村裡轟轟烈烈發展起了集體產業
巴吉村村民格桑旺久(人民網趙鐸 攝)
漫長6年間,一個透露巴吉村轉變的細節是,2014年開始,這個以運輸為重要經濟來源的村子,開始把各家分散的60多輛汽車和工程機械統一管起來,組建了一支“車隊”。隊長格桑旺久負責聯系當地漢族老板的工程,再統一安排各家的車去跑。
“今天你來跑,明天他來跑,”格桑旺久說,自己的目的很簡單,“你有的話,他也要有。有活兒大家都平分,村民收入基本都平等。”
村民們談起自家在車隊的收入,會本能地先夸“格桑旺久管得很好”。“管得好”的背后,是這個隊伍給予村民最直觀的認識——大家一起富裕才有意義。2016年,巴吉村作為林芝市巴宜區八一鎮最大的行政村,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925.6萬元,人均純收入20603元,比2011年習近平來的時候又翻了一倍。
“我們的變化從哪裡開始?就是從抓‘集體’開始。”
今年53歲的巴吉村村委會主任米瑪,和格桑旺久一樣,也清楚記得習近平在這個村子裡提出“要帶領村民一起致富”的場景。這番話大伙兒都聽了進去,從此成了村民們新的奔頭,也成為村干部轉變思路的契機。
這個聞名遠近的村庄,一直有善於捕捉先機、敢闖敢干的村民。從1986年起,借著林芝林木資源豐富的優勢,村裡人先后買了50多輛大貨車運木料﹔國家禁止伐木后,大家就購買工程機械車、翻斗車搞工程材料運輸,跑出了一個“汽車村”。
“幾十年來,能人有錢人不少。但放眼全村,卻是各忙各的、各管各的。”2011年時,米瑪作為村長和致富帶頭人,創辦了一個預制廠,自己家裡已經有可觀的收入。習近平的話讓他轉而意識到,必須把村集體經濟搞上去。
“那時候共產黨的政策越來越好,我就大膽地干。”
擺在巴吉村眼前的一個機遇,是當時林芝市快速興起的城市建設。習近平來后,村裡介入城市發展浪潮,利用城鄉結合部的地理優勢,採取“招商引資+公司入駐+土地入股+集體分工+群眾受益”的模式,轟轟烈烈發展起集體產業。
浙江溫州人方興國2014年到林芝的時候,那裡的建筑行業正是一片生機盎然,到處是分散林立的建材商戶,但管理上十分混亂。隨后,方興國所在的西藏仁和實業有限公司與巴吉村合作,開發了當地唯一的統一大型綜合建材市場。巴吉村以出租土地的形式入股,每年收益400萬元。根據協議,25年后建材市場將由巴吉村自主經營。
建材市場的長期回報,並不是巴吉村集體經濟的第一個甜頭。如今全村入股另一家企業是村裡2007年創立的宏鑫商砼有限公司,公司每年為村民帶來紅利70萬元﹔村裡還在“大柏樹”園林景區辦了土特產一條街,婦女們在這裡做生意,參與戶人均年收入達4萬元。
“大家富”的意識逐漸根深蒂固,還體現在巴吉村富人帶窮人的過程中。仁青頓珠的家庭曾經是村裡的困難戶。2009年開始,格桑旺久請他給自己開挖掘機,教會了仁青頓珠學技術之后,又鼓勵他貸款買了自己的挖掘機。
如今仁青頓珠已經有了兩台挖掘機和兩輛汽車。他的妻子達瓦央宗除了在景區做生意,每周還還去村裡的農家書屋工作幾次。2011年習近平來村裡視察農家書屋時,曾經與她交談。
“我還記得那時的景象。”達瓦央宗說,那時家裡還蓋不起房子,現在有了新房子,每年搞運輸、旅游的收入加起來有40萬左右,“總書記要是現在再來村子裡,看到這些,一定很吃驚吧。”
“在村裡生活,藏族、漢族誰也離不開誰”
一疊票據折射出相知相交的和諧民族關系
巴吉村村委會主任米瑪(人民網趙鐸 攝)
今年大半年過去,仁青頓珠的櫃子裡攢了厚厚的一疊“票”,那是他給漢族老板開挖掘機的收款票據,到年底一次性結清工資。年底結錢的慣例讓仁青頓珠很安心,“我們這裡的漢族老板很講信用,從來沒發生過言而無信的事情。”
“在民族團結方面,這裡是黨和人民放心的地方。”71歲的巴吉村老支書達龍對記者說,早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時代,巴吉村就迎來過第一批在此安家的漢族客人。
那個貧窮的年代,17名“看起來漂漂亮亮”的漢族知青忽然出現在村裡,陡然增加了村裡的人口壓力,讓對國家政策了解不多的村民們十分費解。當時擔任村支書的達龍便耐心地給村民們做工作,告訴他們幫扶這些漢族年輕人的意義。
“大家慢慢接受了這些客人。我們給他們建房子,教他們開拖拉機、縫衣服、放牛、耕地,大家同吃同住,互相幫助度過了困難的3年。”國家恢復高考政策后,這些學生紛紛考上大學離開了巴吉村。“他們有的去了北大,有了去了清華,都成了有用的人,”達龍臉上溢慢自豪的笑,“他們還回來看我呢!咱們感情一直很好。”
來自甘肅的錢學正是巴吉村裡的兩位漢族女婿之一。90年代,錢學正在林芝務工時認識了巴吉村姑娘阿妞,從此決定把家安在巴吉村。今年44歲的他聽得懂大部分藏語,跟村民們一起用小車跑運輸,家裡年收入十幾萬。眼下兒子成了當地的警察,女兒順利考上了北京西藏中學,在錢學正心裡巴吉村已經是另一個家鄉。
巴吉村如今的兩家企業裡,幾十名漢族員工負責著技術和管理方面的工作。他們不僅帶來了技術與經驗,也把當地的漢藏交往變得更加無處不在。
西羅原來是米林縣的一位農民,進入宏鑫商砼有限公司工作后,他跟著一位漢族會計學習了兩年,現在已經獨自負責出納工作。巴吉村的旺青到公司做攪拌車駕駛員后,和同事何佛祥成了好友。旺青自己開攪拌機的同時,從2014年開始請何佛祥開自己的另一輛攪拌機。他欣賞何佛祥“技術好,性格也好”,總把他帶回自己家裡玩。
這兩年,村裡又多了位新鄰居。湖南人陳愛烈去林芝旅游之后,看上了這個秀美安寧的地方。2016年,她退休后搬到格桑旺久家隔壁,開起一家頗具藏族特色的民宿。這家名為“影調小筑”的店成了村裡的新鮮事物,村民們經常到她的店裡串門、聊天,有時還帶著客人來。
今年9月12日,陳愛烈在微信朋友圈裡晒了一件趣事:有客人聽說可以親自到藏族村民家裡摘果子,高興地說要“買5斤”,最后卻控制不住買了18斤。陳愛烈說,每當格桑旺久家的果子熟了,就會送一些新鮮給自己,自己於是也向客人推薦鄰家的天然農產品。
作為經常跟漢族朋友打交道的“車隊”隊長,格桑旺久總結自己與漢族朋友的交往時說:“藏漢群眾一家親,在村裡生活,藏族、漢族誰也離不開誰。”而陳愛烈正在打算跟其他村民一起,給店裡的客人創造更多接近藏族家庭的機會。她希望更多內地人跟自己一樣幸運,能敲開藏民們的房門,看看真實的他們有多可愛。
“我更能理解習爺爺的囑托了”
——一個10歲孩子作文背后的民族團結情
巴吉村村民達龍(人民網趙鐸 攝)
“歷史潮流浩浩蕩蕩,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可阻擋,西藏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2011年7月19日,在慶祝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贊揚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60年來“翻天覆地的偉大變化”,對西藏的發展寄予了殷切希望。他說,加快發展,是解決西藏所有問題的關鍵。
兩天后,習近平走進巴吉村,見証了這個村子老老少少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以及村民們積極致富的成果。
老書記達龍那天喜悅地握住了習近平的手,習近平對他說:“祝老人家長壽,扎西德勒!”這讓達龍想起自己18歲的時候,曾作為翻身農奴學生代表受到毛主席的接見。他說自己在舊社會出生,今天得到的關切和美好生活,都是他曾經意想不到的。
達龍覺得自己個是幸運的人:“我現在沒有什麼煩惱了,每天都快快樂樂。”這種發自內心的快樂,源自於村裡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民生改善。在富裕起來的巴吉村,像達龍這樣熬過苦日子的老人,真的等來了“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
村民桑杰告訴記者,西藏自治區啟動安居工程以來,村民蓋房子都會得到政策補貼。桑杰家原來磚木結構的老房子現在已經變成了框架結構的樓房,新樓房花費大約200萬,比以前堅固和漂亮多了。
巴吉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參保率也已經達到了100%。桑杰介紹,村裡的農民群眾平時在村裡看小病不要錢,住院能報銷70%以上,加上民政局、保險公司的補貼,幾乎不用花什麼錢。
“生活壓力幾乎沒有了,”桑杰說,“我們的土地都承包給外地人種植,孩子上學不交學費,每家基本都有車,有了困難還有人來幫忙。”
在西藏自治區“雙聯戶”的服務管理模式下,“幫忙”是聯戶長的一項職責。2013年“雙聯戶”在全區推行以來,村民以聯戶為單位互相幫助已經成為一種“新民風”。這對於漢族人錢學正來說,感觸尤為深刻。錢學正和阿妞結婚之初,家裡沒有固定的收入來源,格桑旺久作為聯戶長,動員村裡的黨員幫助錢學正一起辦起了養兔場。
“巴吉村真的非常團結,”錢學正對鄰居們贊不絕口,“不管你是什麼民族,隻要家裡辦事,村裡人拿著自己的工具就來幫忙了,根本不需要叫。”最讓他難忘的是,有一次雨天跑運輸時車子壞在了路上,一位鄰居大老遠去給他送修理工具,和他一起修好了車。錢學正覺得,村裡沒有人拿他當外人。
最近幾年,格桑旺久接連被評選為自治區級、市級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個人。2015年9月,格桑旺久作為13名全國基層民族團結優秀代表之一,在北京再次見到了習近平總書記。他頗為驚訝的是,總書記還記得他是“巴吉村的格桑旺久”。
今年7月,村裡10歲的普布拉旺寫了篇作文,題目叫《我和遠方的客人》。文章裡提到,他在幼年的模糊記憶裡,見過“內地來的尊貴客人”習近平爺爺。他還記得習爺爺抱著自己,說“長大了要為家鄉做貢獻”。普布拉旺說,“幾年來村裡發生了巨大變化,村公路變得更加寬了,綠化帶上種上花花草草,看起來和城裡的一樣。現在我更能理解習爺爺的囑托了。”
普布拉旺或許永遠不會忘記那天聽到的話,就像養育他的村庄一樣。
巴吉村村民普布拉旺(中)(人民網趙鐸 攝)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