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翻白浪花千片 雁點青天字一行  習近平科技人才強國戰略續航人類命運共同體新征程

2017年07月14日09:52  來源: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青島7月14日電(記者 吳楚 李正穹 陳琛 李拓)雁棲湖,這是一個有歷史積澱的地方,是一個啟迪思想的地方,也是一個開啟合作征程的地方。

  7月10日至14日,一場匯聚“全球最強大腦”的科技之旅,從北京出發,直通青島,燃遍中國,輻射世界。

  7月11日,“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共享”雁棲湖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拓 攝

  5天8場重要活動,來自22個國家和地區的108位院士參與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在“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共享”雁棲湖論壇上激蕩腦力,在“青島國際院士港”園區參觀考察,在網絡信息、生物醫藥、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四個平行論壇中碰撞火花,更有31位院士簽約入駐“青島國際院士港”……肥沃的土壤正埋下一顆又一顆科技創新的種子,來日生根發芽,終成蒼天大樹!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觸手可及中國夢的實現路徑

  7月11日,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一層鴻雁廳。

  87歲的袁隆平先生,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用全程20分鐘流利的英語演講,博得了全場雷鳴般的掌聲。

  這掌聲是對袁老幾十年如一日躬身科研的致敬,也是對“一個人養活幾億人”的偉大貢獻致敬,更是對他以耄耋之年壯心不已地研發“海水稻”向科技巔峰發起挑戰的致敬。

  “據估計,2030年全球水稻產量應比1995年增加60%以上才能基本滿足人類需求。目前每公頃所產稻谷能養活27人,但到2050年,每公頃所產稻谷必須要養活43人才行。”袁隆平介紹。

  “如果全球有一半的常規水稻面積改種雜交水稻,按每公頃增產2噸稻谷估算,則全球可增產1.5億噸糧食,這相當於每年可多養活4億人。”對此,國際友人稱頌這位“當代神農氏”培育的雜交水稻是中國繼指南針、火藥、造紙、活字印刷之后,對人類作出的“第五大貢獻”。

  青島海水稻研究發展中心試驗田中生長的海水稻。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拓 攝

  有人說,如果沒有袁隆平、沒有像袁隆平一樣的頂尖級人才焚膏繼晷地奮斗,中國的發展至少遲緩五十年。

  確實,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當今世界,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變革突破的能量正在不斷積累。綜合國力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競爭。人才資源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第一資源的特征和作用更加明顯,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誰能培養和吸引更多優秀人才,誰就能在競爭中佔據優勢。

  “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這樣說。

  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是黨和國家的一項長期方針。黨和國家歷來高度重視廣大出國和歸國留學人員,黨的十八大發出了“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的號召,強調要“充分開發利用國內國際人才資源,積極引進和用好海外人才”。

  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和青島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主旨就在於響應習總書記的號召。“在座各位院士及專家學者,既是世界科技領域的頂尖科學家和領軍人物,也是全世界、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 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會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在雁棲湖論壇開幕式上致辭說。

  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會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拓 攝

  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黨組書記、秘書長王丕君告訴中國青年網記者:“歐美同學會在人才工作中具有特殊重要性,一是聯系對象覆蓋全球,隻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基本上有我們的留學人員﹔二是聯系對象知識含量高,廣大留學人員在各國各個領域學習,有的留在當地工作,成為學術科研和企業經營方面的領軍人物。在人才強國和科技強國戰略實施中歐美同學會可以更好地發揮人才規模優勢和智力科技優勢。這次院士行是一次積極的探索與嘗試,受到青島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雙方探討了今后繼續深化這類人才引進工作的機制。”

  從輕紡業重鎮到國際院士港:桃李成蹊的滄桑正道

  對“青島國際院士港”來說,7月13日這天,在青島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主要領導的共同見証下與31位海外院士完成入駐簽約,是謀求地區升級發展,進而服務中國創新、推動世界發展的又一個階段性開始。

  7月13日,院士入駐青島國際院士港簽約儀式現場。 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拓 攝

  回溯這個“大事件”的發展脈絡,要從2016年5月30日在北京舉行的“科技三會”說起。

  在這場匯聚全中國4000余名科技界代表、科學界精英的盛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以一句“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再次強調了他一直提倡的人才觀——“擇天下英才而用之”。正是在這次重要講話之后,李滄的青島國際院士港,正式啟動建設。

  院士港的建成啟動,給李滄、給青島帶來的最大變化,便是人才集聚的“核聚變”式加速。

  7月13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青島國際院士港管委會辦公室副主任劉國寧感嘆道:“曾經是老工業區的李滄,2014年時想要對接一個人才都很困難,能有一個高層次人才平台帶動李滄的轉型,是李滄每個人才工作者的願望。2016年院士港這個平台的成立,圓了我們的夢。”

  而在青島李滄區區委書記王希靜的回憶中,從“科技三會”召開后的第二天就開會研究院士港項目,到6月3日院士港項目正式啟動,再到2017年2月28日,李滄區六屆人大一次會議通過關於《關於加快青島國際院士港建設的報告》的決議,以人大立法的形式明確了院士港的建設,截至今天,13個月裡,與院士港簽約的海內外院士總數已達到67位,這其中就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王玉田,烏克蘭國家科學院院士索羅寧·尤裡等海內外頂尖科學家。

  據了解,青島國際院士港的目標,便是通過院士創新創業活動,培養出一批科技創新和創業人才,轉化出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培育出千億級產業鏈,實現“引進一個院士,帶來一個團隊,落地一個項目,帶動產業優化”的連鎖效應,進而將李滄區打造成為國內一流的院士聚集區、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成為全國知名的研發之城、創新之城、設計之城和智慧之城。

  德國科學院院士、慕尼黑工業大學教授朱曉香,在本次活動中與院士港正式簽訂了入駐協議。在接受採訪時,她說:“青島政府的誠意,院士港的創新環境,以及院士港與高校緊密結合的氛圍,尤其是學科交叉,可以帶來更多創新的可能性,這使得院士港很有吸引力。”

  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教授、程一兵表示,雖然自己首次來到青島國際院士港,可這裡的氣氛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以這樣的形式把優秀科學家們集中在一起,通過交流互動,勢必會對研究有所幫助。如今中國的科研水平在國際范圍內有了明顯提高,同時中國也越來越重視優秀科技人才的培養。因此隻要政府能夠持續支持院士港這樣的模式發展,一定會取得非常好的成果。”

  “政府賣個地,掙個錢,是很容易的。但我們的夢想是要讓更多的院士造福李滄,從發展基因上改善李滄,這才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真正讓李滄百姓幸福的事業。”在王希靜看來,青島國際院士港承載著這樣的期待。相較於傳統意義中利潤更豐、見效更快的房地產等熱門產業,將目光轉向人才、轉向智慧,這無疑將成為李滄區,這個輕紡業重鎮,騰籠換鳥,向創新要發展動力的最大契機。

  海外院士參觀青島國際院士港。 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拓 攝

  “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聯動:人類命運共同體風正一帆懸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持續推進,當今世界各國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前途休戚與共,夢想相聯想通,越來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類生活在共同的家園,擁有共同的命運,人類歷史始終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相遇相知中向前發展。”習近平曾這樣說。

  也正因如此,作為中國國家主席的習近平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既是整體意識、全球思維、人類觀念的集中詮釋,更是有利於各方長遠利益、有利於國際格局穩定的長期規劃和理性選擇。

  7月13日,“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開幕式在青島舉行。 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拓 攝

  歐美同學會(中國留學人員聯誼會)會長、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陳竺表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的“一帶一路”建設為全球科技創新提供了新動力。“人們常說,科技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然而,科技創新本身同樣需要良好的外部環境給予動力支撐。”

  “一帶一路”建設實施以來,沿線各國之間科技交流日益頻繁,科技探索不斷深入,科技成果逐步豐富,創新范圍從“集中一點”到“帶動一片”,創新領域從“一枝獨秀”到“全面開花”。可以說,“一帶一路”建設為沿線各國提供了互學互鑒的重要平台,為科技創新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勁動力。

  心系人類命運,中國方案勾畫發展藍圖﹔

  回應時代課題,中國行動彰顯大國擔當。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恩哥介紹,中科院作為科技創新引擎,人才集聚高地,充分發揮在科教資源上的顯著優勢,立足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大力實施了國際人才計劃,加強了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科技人才的交往和交流,累計資助3000余人次科研人員和600余位研究生到中科院工作、學習和培訓,科研人員互派互訪每年已超過2萬人次。

  第十屆海外高層次人才座談會暨海外院士青島行舉行“大數據·大變革”主題分論壇。 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拓 攝

  德國利奧波第那科學院院士、蘇黎世大學教授、蘇黎世大學病理科主席Adriano Aguzzi說:“我們正在走向一個尊重知識的世界,創新對於未來發展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這將引領我們走向富裕、健康。中國有著充滿活力的環境,與我多年前在中國的所見所聞對比,水平更高,而且更開放包容,積極向上。”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俄羅斯遠東科學院副院長、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自動化與過程控制研究所所長Iurii Kulchin說:“過去二十年我一直關注中國發展。中國需要進一步創新,這將推動各國學者與中國合作,共同推進科技創新的發展。”

  “風翻白浪花千片,雁點青天字一行”,習近平主席曾在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二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開幕式上這樣寄語眾國。從雁棲湖國際會議中心到青島國際院士港,合作共贏永遠是時代發展的主旋律,也是全球科技界的廣泛共識。願“一帶一路”倡議下的科技人才流通與聯動,筑基人類命運共同體,共圓全球繁榮發展夢!

(責編:袁勃)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