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一句“煤亮子”鼓勵,山西官地礦工們變身“雙創”秀才

人民網記者楊芳

2017年05月20日18:18  來源:人民網
 

掘進工人梁芮銘,從爺爺開始一家三代都在煤礦工作。在他的記憶裡,“煤黑子”、“黑哥們兒”一直是人們對煤礦工人的稱呼。

“聽到總理稱呼我們‘煤亮子’,我心裡當時一熱,覺得煤礦工人終於被人理解了!”梁芮銘感動地說。

那是2016年1月5日,李克強來到梁芮銘所在的山西焦煤集團官地礦並深入300多米的井下。下井前,總理遇到剛出井的一批礦工,一一與滿臉黝黑的他們緊緊握手。

“你們常年在黑暗的井下工作,卻照亮了他人。”李克強說,“有人說你們是‘煤黑子’,我說你們是‘煤亮子’。你們不僅是山西的脊梁,更是國家的脊梁。”

當時,煤炭行業正面臨產能嚴重過剩、價格大幅下跌等問題,處於歷史上少有的困難時期。去產能、改造升級傳統產業成為總理此次山西考察最大的關切。

25歲的梁芮銘當時就面臨著轉崗分流的壓力。在井下工作時,這個大學生發現煤礦安全隱患管理方式還和父輩時一樣,停留在通過打電話、紙筆記錄等進行管理的階段。

“總理不都提倡‘互聯網+’嗎?我就想著開發一套依托互聯網的安全隱患排查系統。”梁芮銘說。他和兩名礦工組成創業團隊,開發出煤礦隱患電子排查系統和煤礦安全知識微信學習系統。

梁芮銘的團隊在山西焦煤“雙創”中心裡辦公。這個山西首家國有企業雙創基地是去年4月成立的,目前入駐企業近4/5由集團職工創辦,孵化成功率近80%。

在那次煤礦考察中,李克強指出:“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不能隻盯著老產業,更要注重發展新產業、新業態等新動能,打造‘雙引擎’,為傳統產業減少富余人員、拓展新的就業創造條件。”

循此思路,山西焦煤集團不僅成立了“雙創”中心,還制定了系列扶持政策。包括明確職工創業孵化期2年內與原單位勞動關系不變,入駐企業孵化期間房租優惠,設立創業種子資金等。

和梁芮銘一樣,井下技術員呂梁也是因為受到總理的鼓舞,成了一名“創客”。他還記得,總理在山西考察時說過,傳統企業剝離、安置人員,必須要依靠“雙創”等新業態、新模式,創造新的就業崗位。“看起來是小產業,實際上是大就業!”李克強當時說。

“這不就是國家給出的一個明確信號嗎?”呂梁回憶起聽了總理的話,“一下子就像被點燃了,看到了新的出路。”這個“老煤礦”加盟了一個線上線下結合的電子商務平台,團隊的5人均為一線礦工。

如今,在山西焦煤“雙創”中心,已有26家像梁芮銘和呂梁這樣“煤亮子”創辦的企業。一家由官地礦職工創辦的“司機之家”項目,打造“互聯網+出行”一站式用車服務平台,吸收了100多名轉崗分流職工,同時服務集團專(兼)職司機900名。一家由霍州煤電豐裕煤業創業團隊創辦的文化傳媒公司,去年創造產值640萬元,實現利潤101萬元,安置集團40余名分流職工。

山西焦煤人力資源有限公司也入駐了“雙創”中心,全面開展服務外包、技術服務等業務。今年3月,該公司通過對接有關單位,共提供了2387個就業崗位,1017人與招聘單位簽訂了協議。

2016年“兩會”記者會上,美國彭博社記者向李克強提問:中國將如何解決好保持經濟的一定增速以及避免可能會產生不穩定影響的下崗問題?

“我們必須做到產能要去,但大量職工的飯碗不能丟,而且爭取讓他們端上新飯碗。我們要做到的是‘雙贏’,在去產能、促發展、穩就業之間達到一個平衡。”總理回答。

事實上,“煤亮子”們的“雙創”故事正是最好的例証。

梁芮銘的團隊如今擴大至13人,全都是一線礦工。他們開發的電子系統已被多家煤礦採用。梁芮銘注冊成立了一家名為“山西秀才科技有限公司”的企業。之所以取這個名字,他說,“因為沒人再喊我‘下煤窯’的了,現在大家都喊我梁秀才”!

(責編:袁勃)

推薦閱讀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服務業實現快速發展|我國教師隊伍建設成就斐然 | 我國控輟保學成效顯著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

開放發展,合作共贏創新局 | 綠色發展,美麗中國邁大步 | 協調發展,補齊短板潛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