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提出“一帶一路”倡議,涵蓋了經濟與社會文化的全方位,是一個有著深刻內涵的理念。“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來之后,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很大反響。
“一帶一路”秉持的理念是開放,強調的是共享、共建、共商。現在我們提“一帶一路”跟鄭和下西洋時以自我為核心的全球模式所有不同,“一帶一路”是一個以天下為基礎、以平等關系為紐帶、以“互信、互通、共享”為特征的全球治理模式。因此,我們跟這些“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關系是一個命運共同體的關系。
在構建“一帶一路”新型國家關系的過程當中,中國的文化理念是非常重要的,就是要讓各個國家都感受中國這種天下一家的文化。中國在2500多年前就奠定了這種文化情懷與格局,孔子講過“四海之內皆兄弟也”。
“一帶一路”倡議下實現沿線國家“民心相通”,其前提是要對我們自己的文化有足夠的認識,要對沿線國家的文化有深刻的理解。在當前多元化的世界文化格局當中,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獨特的地位,都不可或缺。中國人如何看待我們自己的文化,歸結為四個字,就是“文化自覺”。這個自覺就是對自己文化的深刻反思、系統梳理和客觀認知的過程。費孝通先生的一本書《反思?對話?文化自覺》當中說:“文化自覺是一個艱巨的過程,隻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觸到的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裡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主體的適應,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守則。” 費孝通先生后來又提出了四句話,這四句話非常精辟,也廣為引用,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優秀的文化傳統,因此每個民族都要珍惜、珍視自己的文化傳統,這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每個民族都要看到其他民族的長處,充分理解和欣賞其他民族的文化。“美美與共”,每個不同的民族的優秀的傳統文化都會相互溝通,相互融匯,共同發展,和平共處。最終是第四句話,實現天下大同,在大同的世界當中,每個文化都能展現自己的長處,每種文化都能夠有自己的主體性,但同時每個文化跟其他文化也在深入溝通和交流,從而形成一種天下大同的世界文化。
我們要反省和認識我們的文化,季羨林先生說“知足知不足,有為有不為,隻有知不足的人才能為人類文化做出貢獻”。季羨林先生所說的“21世紀是中國文化的世紀”,我覺得他並不是一種文化自大,而是在長期的文化自卑主義之后的精神自覺。東西方文化一定要由對抗轉為對話、互動、反思、重建。有了文化自覺,我認為一個民族才有文化自信﹔有了文化自信,才有文化的自尊﹔有了文化的自尊,才有文化的自強。我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推進過程當中,文化自覺就非常重要,當然還要深刻理解他人的文化,這樣才會達到“民心相通”、文化交融的目的。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導、北京大學產業與文化研究所執行所長。)
【“十三五”,我們這樣走過】市場主體創新步伐堅實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支持民營企業發展,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指明了方向。“十三五”以來,在一項項惠企政策、改革措施推動下,市場主體實力越發雄厚、活力更加充沛。 【詳細】
【總書記擘畫高質量發展】共享發展,民生改善奔小康 高質量發展,是共享成為根本目的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疫情防控期間如何全力醫治患者拯救生命、兜牢民生底線?扶貧產業是否落地生根、易地搬遷群眾能否穩定就業?改革發展成果怎樣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總書記在國內考察中訪民情、察民意、問民生,殷殷囑托和深切關懷體現了大黨大國領袖真摯的人民情懷。 【詳細】